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彰显了现有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失败。次贷危机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金融信息披露严重失范滋生的金融腐败。作为一种规制金融信息披露、通过透明度约束降低腐败的需求与供给的监管方式,信息监管对于遏制金融腐败具有重要作用。比较美国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立足中国实践,重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以信息监管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努力构建一个统合的金融信息平台,建设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形成金融反腐防腐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2.
黄金瑞 《创新》2011,5(6):77-79,92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体系及其监管理念的反思,这些新理念包括功能性监管、目标导向监管和风险性监管。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措施不力、金融监管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后金融时代的金融监管新理念对我国金融市场有三方面的启示:即要准确评估影响金融监管的各种因素;要实施适合市场运行的金融监管方式;应当加快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监管放松的结果.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更加认真地审视包括期货监管体系在内的金融监管体系.美中两国期货市场都实行三级监管和分业监管模式.但监管机构权限不同,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国要借鉴其先进经验,汲取教训,充分发挥自律监管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现行三级监管体制;既要注重期货监管与期货产品创新之间的平衡,同时又要注重监管效率.中国的期货监管机构也要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峰 《社科纵横》2006,21(12):58-59
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以及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然后提出了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对中国现行监管模式提出的挑战、监管手段落后、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监管成本较高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国家和国际金融监管主体就宏观审慎性监管理念和实践达成了基本共识。理念共识表现在对宏观审慎性概念的起源、政策目标和内在逻辑的认知方面,实践共识则主要表现在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的国际制度建设方面,具体涉及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测量,以及应对时间维度和跨行业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工具。虽然达成基本的观念和实践共识,但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依然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包括政策工具分类多样化、机构设置差异化和挑战、政策执行的差异性、有效性整体评估的不足和困难、政策边界模糊及外溢性、大国政策波动及共识弱化。维系共识和解决分歧是保持制度变迁动力和趋势,进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市场伦理残缺所产生的金融危机乃至金融动荡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监管部门对金融伦理的关注,金融伦理也因此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在把握金融伦理研究的脉络的同时,我们从金融市场的公平性理论、金融契约伦理、金融职业的德性伦理、金融的伦理风险理论以及金融监管伦理方面介绍了西方金融伦理研究的新动向,目的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道德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星 《社科纵横》2009,24(1):33-35,38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以猛烈之势席卷全球。根据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以及信用和监管缺失所导致的一场信用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危机使我们警醒,也让我们反思。应充分认清这场危机的本质和危害,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前沿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是金融危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有关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理论研究出现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紧密结合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特点,从危机传染的内涵、传染原因和传染机制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旨在拓展我国危机传染理论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不断曝出金融欺诈丑闻,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面临信任危机.金融机构违反中立原则、从事有冲突的交易或提供虚假信息为自己牟利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等等,是金融欺诈的主要形态.同时,政府设置金融"安全网"形成对金融机构的逆激励、"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府救助实施中的欺诈行为也备受关注.当前,美国金融欺诈频发,除了利用人们期望获得高收益的心理外,更无法忽视金融自由化兴起以后形成的金融工具复杂化的专业技术基础和金融监管弱化的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国监管困境等因素.对美国金融欺诈的研究,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审慎金融创新,强化金融监管,改革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强化审计、法律等外部监督以及加强投资者教育.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银行体系监管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银行。伴随着中央银行权威性和独立性增强,俄罗斯银行监管制度的质量显著提高,尤其体现在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1998年和2008年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极大推进了银行监管制度改革。作为巴塞尔协议成员国,俄罗斯银行监管制度日趋与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框架体系接轨。当前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深化了俄与新兴经济体国家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重新思考俄罗斯银行监管制度的发展和相关改善性做法,对我国银行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是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然而,其成效如何尚不明朗。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文献评述,以资金融监管政策制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探究及中国相关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法制等制度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酝酿次贷危机的深层土壤,逐渐宽松的经济政策使次贷危机获得超级能量,金融工程将传统金融业这把双刃剑改造成了核电站,同时,房地产市场泡沫、金融监管的疏漏以及美国政府住房政策等,都是发生次贷危机的原因.对于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坚持金融创新与加大金融监管并举,加强国际及区域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世界金融危机原因中的主要争议在于责任问题,许多著名学者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房地产泡沫的角度分析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关联储的监管不力和宽松货币政策是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被动行为,政府不作为是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美国政府失去了中立性,沦为市场中强势一方的工具,这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徐燕 《社科纵横》2010,25(6):29-31,37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虚拟经济过度扩张、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因此如何解决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证券市场错单交易的监管是我国证券交易监管的薄弱环节,在证券交易操作风险、证券产品的公共性和交易本身的负外部性普遍存在的环境下,滞后的金融监管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证券市场交易方式的发展变化和降低交易风险的需求。光大证券"8·16事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在前端买入控制机制、盘中交易取消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以及内幕交易追责机制等自律监管、政府监管和法律监管层面都存在重大缺失,是引发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鉴于此,从限制买入规模、设置异常波动的"断路机制"、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内幕交易追责机制,以及建设错单交易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来完善和协调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的监管制度,应该成为错单交易监管改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监管的不足及会计信息对金融监管的影响.金融机构有效的会计信息是金融监管的必要手段,同时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一,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运用也将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质量逐渐向相关性倾斜,并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深入,但本次金融危机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与金融监管审慎性要求有冲突.当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货款业务为主,在市场发育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必需的市场环境的条件下,可靠的会计信息更适用于我国金融监管.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监管机构与准则制订机构也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协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来控制金融风险,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这历来是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要想制定出有效的监管手段,就必须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加以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充分地说明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的,金融监管的理论从此也建立在对市场不完全性的确认基础上。一、金融体系的外部性问题金融体系在一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体系能否健康、稳定地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地发展。金融体系对经济既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金融体系下的外部…  相似文献   

18.
陈华  刘宁 《创新》2011,5(1):46-53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业发展和监管面临严峻挑战。在宏观审慎监管下,实施逆周期监管,以缓解顺周期性对银行的影响。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和银行逆周期监管的相关理论做了简单评述,重点分析了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逆周期监管工具运行的基本原理、存在的缺陷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这些工具主要包括资本约束工具、风险计量补充工具以及政策和制度改进工具等。  相似文献   

19.
陈华  张艳 《创新》2010,4(3):67-70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最严重的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基于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强了对声誉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实现有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路径主要有:强化声誉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预控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总结经验教训、重建银行形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卢伟 《学术交流》2007,36(10):53-56
外资银行法律规制的依据是人们研究银行监管的重要问题。如果说,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的双重性是对外资银行进行规制的直接反映的话,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并流行的银行监管学说则是奠定并完成了外资银行规制的经济学基础。较之经济学的发散性,多样性和抽象性,法律的趋同性、稳定性和逻辑性使其在阐释外资银行监管这一社会现象方面更具优越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理论,除了继续以市场不完全为出发点研究金融监管问题之外,人们开始更多的从金融的本质属性和金融体系运行的特殊性着手研究银行监管问题。因此,可从经济学、法学以及外资银行本身三个层面来看待我国对在华外资银行进行法律规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