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是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荷兰当代中国研究的中心。该机构于 1 969年成立 ,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教学 ,提供咨询服务以及成立当代中国研究图书馆。该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受荷兰教育科学部和莱顿大学的资助 ,并积累了与中国和欧洲各国政府组织、大学及公司进行合作研究的经验。它以多种方式向所有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该中心与汉学研究院共同组成了欧洲最具规模的当代中国研究机构 ,除拥有以研究人员为对象的专业馆藏外 ,还订购了 70 0余种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各…  相似文献   

2.
<正>1963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批示。1964年,经中央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决定,在全国18所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其中,在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成立了日本研究所(室),这是新中国最早成市的成建制的专业日本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研究所是战后日本成立的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机构,在战后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来 《浙江学刊》2001,(3):32-37
有关儒家思想的研究,包括新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日本、韩国都是重要的学术领域.就当代中国而言,与东亚其他国家一样,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元化.本文概述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宋明理学研究的变化历程,对中国学术界有关宋明理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20世纪宋明理学的研究特点是"哲学史的研究"为主导,并提出"儒学的文化研究"和"理学的思想史研究"将在未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研究文选(1981~2020)》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40年学术研究成果特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专门从事当代日本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和智库单位,自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今已有40载。经过40年的发展,日本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涵盖当代日本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中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法国的中国研究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并成立了法国研究中国协会.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法国研究中国协会、会员以及其他部分研究机构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日本研究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从毛泽东1963年发出"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批示、1964年中国规模性建立日本研究专业机构算起,也逾半个世纪,可谓"春秋五十载,硕果满庭芳"。今天,中国日本研究作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显学",其自身研究正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到了回顾、总结、再出发的时刻。  相似文献   

8.
钱力成  孟庆延 《社会》2008,28(1):191-191
2007年5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编译局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世界大学联盟等机构联合主办,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研究》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日本爱知大学、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印度德里大学,以及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大学等海内外近四十所高校和研究所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华日本学会迎来了它的第15个生日。今天,大家在这里聚集一堂,畅谈我国日本研究取得的成就,分析当前日本研究与中日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大会表示诚挚的祝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日本学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本着学会的宗旨,在联络和团结全国各地研究日本的学者、协调全国的日本研究、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和加强同国外有关团体和机构的联系、增进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为中国的社…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1998年9月24~25日,第4届中国日本研究杂志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10余家日本研究杂志的负责同志和有关人士30余人与会,共同就当代中国日本研究杂志的作用与影响,广泛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复...  相似文献   

11.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美国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从60年代开始,鉴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和美国对亚洲政策的历史经验教训,美国开始大力推动对中国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经济的有组织的系统研究迅速开展起来。1959年,在著名中国经济专家A.艾克斯坦等人的推动下,福特基金会特拨专款,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当代中国联合委员会(SSRC-ACRC Joint Committee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正中国的日本研究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代中国日本研究从毛泽东1963年发出"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批示、1964年中国规模性建立日本研究专业机构算起,也逾半世纪,可谓"春秋五十载,硕果满庭芳"。今天,中国日本研究作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显学",其自身研究正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到了回顾、总结、再出发的时刻。为了检阅当代中国日本研究的现实状况,梳理和辑录日本研究的成果资料,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宗教研究四十年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宗教工作,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断贯彻落实和完善这些政策;但是,在当代宗教研究方面却始终是一块空白,根本谈不上有计划、有系统、有深度的学术研究。非但如此,在不短的时期内,宗教研究,特别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无形之中竟然成为一个禁区。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严格说来,是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明确提出:“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 1 970年 ,主要是从社会科学角度对 1 94 9年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开展研究 ,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中国经济、中国现代政治和法律、政治经济改革对社会和人的影响。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整个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提供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与场所 ,中心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各种讨论 ,参加者包括国立大学各个系的学者、来自其他大学的研究者以及澳大利亚政府的中国问题专家。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要招收博士生 ,每年还安排长期的客座研究人员在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吸引相关学者就中国研究领域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各位来宾、各位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今天成立了,承蒙各位在百忙之中应邀前来参加,特表示衷心的感谢。外国对中国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国际地位和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学术界对中国学的兴趣大增,甚至出现了中国学的研究热潮。如果说以前外国传统的汉学研究主要偏重中国的历史、语言和传统文化,那么当代的国外中国学的研究范围已大大扩展到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国外中国学以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及《全国报刊索引》等互联网和书刊资料,收集并整理了2009年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有关日本经济的研究成果的信息。文章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国际经济合作、经济理论和经济法、经济史等角度,对该年度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展示前沿成果,总结既往研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当代日本中国学治学历程——中国学家采访录》于2011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记述了对10位当代日本著名中国学家的采访,由学者本人讲述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主要学术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有关纸质书刊为对象,收集整理了2010年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检阅2010年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19.
一、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友好邀请,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日本学刊》主编陈士诚为团长,由中国6家日本研究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等组成的中国日本研究刊物编辑者访日团一行9人,于1991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对日本进行了考察、访问。这是中华日本学会成立后组织的第一个访日团,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相似文献   

20.
最近1O年来,我国的日本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日本学”这一重大课题,并就此进行了若干思考和探索。本刊现发表骆为龙等同志的3篇论文,以期在日本研究学界开展讨论,促进我国的日本研究。我们热忱地欢迎有关学者、专家向本刊投稿,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