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发香菇大都是用冷水泡,如果忘记提前泡,就吃不到了。现向你介绍一种1分钟发好香菇的方法:一个带盖子的瓶子,放入干香菇,加开水,水要没过香菇,拧紧盖子,然后上下左右使劲地摇晃。只要1分钟香菇就发好了。(060528)  相似文献   

2.
"中国八分钟"作为一份实实在在的文化档案,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复杂定位、西方与中国之间的隐秘互动和纠缠以及国族想象的内在动力,而这些依然规定着我们国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1.你是否有赌博、家庭暴力、第三者等过错?2.房屋价值?3.家里其他贵重物品价值?4.有几个孩子?5.当前的工资收入?……以上这些问题并非个人信息问卷内容,而是出自眼下正风行网络的一个在线服务软件——我的离婚计算器。只要填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研人员科研时间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红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148-154,219
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就科研时间问题,对中国科学院所属52个研究所、2个省立研究院、33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24份。数据显示,他们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每周工作5.8天,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其平均直接科研时间仅占一半略强,近一半的人直接科研时间不超过工作时间的50%,有20%的人花费在直接科研上的时间不足1/3;直接科研时间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科研经费不足,间接科研活动过多占用了直接科研活动时间,科研评价体系导致间接科研活动时间过多,软环境影响了科研时间的投入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对时间生命意识的表现 ,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主题之一 ,它赋予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感人的生命情调。时间生命主题在古典诗歌中 ,展开为及时有为、及时行乐、惜春悲秋、同情悲悯、超越努力等几个方面 ;并在这几个方面 ,对 2 0世纪新诗施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影片的魅力在于他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赋予了具体的、三维的立体空间以时间的向度,从而使其具有了四维性和鲜活性.只是不同的影片表现了转型期中国不同阶段的时空.以时间为线、空间为点,用时间的线穿上空间的点,就可以很明确地梳理出贾樟柯电影的时空线索,凸现出他对转型期中国的关注,对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了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此举标志着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孩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从多源走向一元所形成的文明体性质存在诸多争议,是否是“大协作式”文明体是其中之一.吉登斯等从时间秩序角度解释了“协作”的含义,对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启示.农时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协作计划”,而农时的传播能在多大空间内传播,使不同文明区保持农业生产同步,则为协作规模大小的标准.中国早期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时间秩序,从颛顼的“绝地天通”开端,一直发展到《诗经》的“远犹辰告”初步实现,最终实现了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千耦其耘”的大协作劳动局面.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叙述?不是本文追问的问题,却是本文观察台湾日据时代、香港和澳门地区文学殖民经验的一种方法。叙述本身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自我的时间),也是对过去时间(历史,或他者的时间)的呈现和意识。每一种叙述,都是不同时间的重迭,当叙述开始时,这两者的时间(自我的时间与他者的时间)即处于相互交集的状态。台、港、澳这三个空间的相似处,是它们都曾从原来的时间脉络中被切割出去,进入他者的时间之中,并从此在他者的时间中展开另外一条叙述与构建自我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他者融入了自我,自我包含着他者。新质的东西混杂着旧的因素,不可变的东西蕴藏在可变的东西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殖民经验。它被充分地表现于这些地区的文学之中,构成了海洋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人面向海洋、对外交流的先锋。这些文学作品,记载着海洋中国在时间转换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政治与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记忆和梦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时间观和价值观,线性时间意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循环时间观而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现代作家对线性时间意识的接受与不接受(包括存疑态度)的二元划分出发,探讨线性时间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品格和美学理想的形成和塑造存在着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已经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而将对当代文学继续产生作用。 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是一位后现代主义大师,他的后现代小说充分彰显后现代主义风格,尤其在叙事手法方面更加凸显其后现代主义特色。尽管如此,在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手法中,东方元素有迹可循。纳博科夫对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运用均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存在契合之处。文章通过对比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分别阐述二者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时间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治平 《东南学术》2002,(3):115-123
西方哲学里的时间有两种主导的表现形式 ,一种是容器式的时间 ,如古典哲学。另一种则是绝对主观化的时间 ,如康德哲学。但是 ,继康德之后 ,柏格森、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已开始朝着一种趋近人性、趋近人的生存的方向转变 ,而呈现出与中国哲学相通汇的态势。中国哲学里的时间始终与人生实践相联系 ,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源于阴阳创世之说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 ,演绎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终始转移”的历史理念。当这种历史理念进入意志世界的时候 ,又建构出中国人那种乐观向上、否极泰来、生生不已的人生信念 ,直至塑造出忍耐、宽容、豁达、圆通的民族品格。时间是人的一种内感觉、一种设定。时间的连续性、序列性与“想象力”之间有密切的关连。在根本上 ,时间是无化 ,历史是无化 ,“我”是无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研究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交互性出发,探讨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发生的时空背景。陆海复合国家的形成,海防与塞防并存,是海防与塞防争论的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沙俄和日本的崛起,“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是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空间背景。时空互动下,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实质,是传统与现实之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内在地蕴涵着空间、时间和党建三个维度。在空间上表现为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外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良性互动;在时间上表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辅、相承;在党建上表现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陈慧平 《人文杂志》2015,(3):121-128
任何社会理论的建构都隐含着某类时间观,但是由于牛顿力学时空观和康德的主观时间范畴在社会领域长期占据隐形支配地位,时间的基础"动力"作用却经常被人忽略。为了把握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改变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封闭和僵化的一面,我们要重新理解时间,确立时间在理解整体社会现象中的本体论地位,为此必须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古尔维奇的辩证时间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时空观是人类生存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映。某一种生存模式总是与特定的时间观念相辅相成,而某种时间观念也总是与一定的生存模式相互契合。人类生存模式与时间观念的相互契合关系深刻体现了时间观念的辩证法。中国现代化建设正进入最关键时期,时不我待,要想完成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必须使中国人在时间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换,走出传统的羁绊,树立现代时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时间距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登上现代化的前进快车。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8.
胡运锋 《东岳论丛》2019,40(5):12-1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在时间维度上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源流;在理论维度上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认知;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04-110
时间作为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一维,对现代小说的内容、形式、结构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在其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蕴含独特时间形式与审美意义。从现代小说时间观念变革新方向、文本时间设置与叙事功能、时间形式的叙事意义等方面,可以透视出现代小说家们在其文学实践中的时间艺术策略与小说文本的独特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66位境外中国学者的质性研究,作者探讨了其流动中的时间维度,从“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生命历程时间(性)”以及“情境性时间(性)”三个向度剖析他们在跨境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实践自身学术流动历程。研究发现,世界学术流动格局、移民和人才政策等具有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的向度;学者个体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表现出生命历程时间(性)的特征;而学者经历的“偶然机会”与“情感事件”则具备情境性时间(性)的特点。这三个时间维度相互交织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境外中国学者的流动策略、轨迹和体验。由此,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学术移民研究中的过度浪漫化倾向,从时间维度揭示了个体在全球移民体系日渐暂时化、学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工作合同逐步短期化的背景下流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与挑战。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推动移民研究的“时间转向”,从理论层面促进移民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