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与人民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伟大战略抉择.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扮演角色的追问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同时会加速解构西方传统霸权崛起理论在国际社会的习惯性影响,开辟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平发展的成就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构成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必须继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着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周边睦邻友好关系,打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国际秩序思想之目的在于打造人类社会的永久和平。这一目的之确立是基于人类拥有的三种层次的权利:公民、国际与世界性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应构建三个维度的法律:国内、国际与世界性法律。康德的国际秩序思想包含了三个要素:共和制国家、人类和平共同体与世界性法治。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时俱进地变革国际传播理念,改革中国国际传播管理政策,加快国内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伐,国际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传播理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了解中国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也有利于从实践中探求适合我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西藏对外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西藏地方一直都十分重视西藏的对外传播工作。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范本”,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理念。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实践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成功理念,以期为未来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决定于该国的内政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当前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的客观发展趋势的反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战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可以说, "和平发展战略"为今后国际秩序再建提供了一种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全新的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经济环境与国际安全环境趋于一体化,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知识产权等新经济因素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安全战略制约.超级大国的国际战略也强调经济战略与安全战略的结合.中国有必要协调两种战略,从目前情况看可以采取综合战略模式、上合组织模式以及马歇尔计划模式这三种战略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7.
日本政府的和平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注重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形象,而忽略亚洲其他国家人民遭受日本蹂躏的苦难经历。然而由民间自发建立的和平博物馆———草根院却客观地展现了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历史,并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努力化解日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冲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和平教育与研究、化解冲突和宣扬和平思想方面中,草根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打击恐怖主义一方面应坚持孤立和打击 ;另一方面应尽力消除引起恐怖事件的仇恨。近十年来国际社会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 ,联合国的作用已日益重要 ,“上海合作组织”则成为区域性反恐怖合作机制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国际刑事法院在实现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红生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3,(3):60-63
新近启动运作的国际刑事法院是国际刑事司法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受国际政治因素制约,国际刑事法院在借助于惩治诸如战争罪等最严重的国际犯罪以实现国际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只能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传播机制的推动下,文明间交往日益密切,西方依赖其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非西方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极有可能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可能会采取对抗的态度来应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从而引发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国际威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除依靠自身实力外,国际传播作为重要的传播途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传播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培植和影响国际公共舆论,减少国外公众误解,促进对中国的认同,增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信服力和对外影响力.新的国际传播策略应转变传播理念,合理安排传播信息,发展传播技术和拓展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2.
受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影响,日本设立了众多的和平博物馆,其中一些重要的博物馆组成网络,形成“和平博物馆运动”。日本和平博物馆设立的目的旨在悼念战争死难者、祈祷永久和平,对战后日本的和平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最具代表性。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右翼势力的干扰,广岛和平纪念馆和长崎和平纪念馆等日本的和平博物馆在展览内容设置方面较少涉及日本侵略历史,过于强调日本的“被害”意识,这部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和民众对二战历史记忆的片面性。日本和平博物馆的设立目的符合和平学的要义,但并未真正实现揭示真相、彰显正义的重要作用。重视对恢复性正义的思考和关注,运用和平学的视角审视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能构筑充满希望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旧的国际秩序在许多方面被突破,而新秩序尚未形成,世界正处于一个相对“无序”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著。在我国,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指出:“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同时要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此后,我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曾多次论及此事,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报告也阐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2003年5、6月间,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和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发表了三次讲演,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五点主张,即:一,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三,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四,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五,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新秩序观也涉及到了国家的主权问题,它一方面坚持要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平等,因为这是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保障。另一方面,它强调应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为此,应尊重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国的权威和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协商和签订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来协调各国的立场和政策。只有建立起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才有望从根本上探索出一条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和平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和平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也符合建立国际新秩序所依据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并促进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国的传播实力是其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中国对外传播当前面临着国家利益冲突,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隔阂这三层"文明的藩篱",要突破这三层"文明的藩篱",需要对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进行改革,而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来自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16.
笹川和平财团以形成健全的国际社会为事业目标,长年展开促进国际理解、国际交流和国际协作的活动.因其对国际事务介入过程所体现的前瞻性和中立性,虽扬旗国际社会不足20年,已获得不少国家的政府和民间团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政治的主题,西方国际政治中的主流理论都有和平学说.它们揭示了国际和平与特定因素的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外伤与内疴.外伤是:主流范式设定的抽象国家决定了和平学说先天存在片面性,体系理论的宏观视角决定了和平学说在国家和个人层面功效不足,政治家和理论家遥相呼应的主观能动作用局限了和平学说的科学性.内疴是:逻辑分析不严密、经验检验不充分、学术探索深度不够等.纵观和平学说,可能呈现三大发展态势:从消极和平向提升和平的认同度与积极和平发展,从相互指责向借鉴整合与提升内涵发展,从话语霸权向多元化与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未来的对外大战略是争取一个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使中国能在21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崛起的过程.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正在形成一套新的国际战略理念-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理念.本文试图通过论证说明这一理念是在邓小平外交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和平外交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的和平外交除了受其文化传统、历史地理条件影响外,也受到国际体系结构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不同时期的国际体系,赋予了中国和平外交不同的内涵和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