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的城市贫困与反贫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城市都普遍存在贫困问题。在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过程中,福利制度是各国治理贫困问题的普遍手段,不过,各国在反贫困问题上又都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和特色。美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比较成功的,它有效地避免了欧洲的“福利病”,又在保证经济运行效率前提下,较好的解决了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美国如何解决城市贫困,具体探讨调控机制在预防和缓解贫困问题及相关社会矛盾的多种方式和方法,对我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妇女的贫困与反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福建省九个地市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对农村贫困妇女的基本生活状况作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力求用性别视角,深入分析农村妇女生存状态的贫困和网络资本贫困的现状与成因;提出建构融入性别视角的反贫困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城市贫困程度和特点,阐述了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并对城市贫困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讲,制度安排是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制度创新又对缓解和消除贫困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制度缺陷成为当前制约反贫困行动的最大瓶颈,必须树立制度创新观念,从政府职能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教育卫生制度落实、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反贫困制度体系,加速中国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5.
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特征、成因与反贫困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依据西藏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与数据资料,结合在西藏农牧区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在描述西藏农牧区贫困特征与成因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出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类型、贫困标准以及反贫困政策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而对西藏农牧区的反贫困路径与政策提出个人见解。本文会涉及到本地区贫困标准、移民扶贫、工业化、城市化等有歧义的问题。对此,笔者会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叶中国贫困形势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反贫困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21世纪初叶中国的贫困形势是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共存.本文针对我国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扶贫政策区域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优先的国家支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8.
贫困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贫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消除中国普遍贫困历史性突破的20年。反贫困理论的成功实践反映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贫困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中国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大扶贫"格局开始形成,但贫困问题面临新的特征:贫困问题已经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为主转变为相对贫困为主,长期性贫困为主转变为短时性贫困为主,因病致贫和因灾返贫人口成为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世纪传统的反贫困战略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农村贫困新特征,建议要对中国反贫困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着马克思历史活动的不同主题,萌芽时期表现为对人民贫苦的现实关注、初步形成时期包含着对人的解放问题的不懈探索、成熟时期显示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根源,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前提、根本途径、最终目标,它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整体。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启示我们在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地方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层次,受到一国行政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美国地方治理具有高度自治、多中心的网络合作、治理对象的公共性与回应性、治理技术的高信息化等特征;中国地方治理则表现出弱自治、单中心主导的有限合作、治理对象宽泛且缺乏回应性、治理技术的低信息化等特征。尽管发展阶段和路径不同,中国仍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美国地方治理实践中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推进中国地方治理实践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系统的认识论或道德信念模式,意识形态在各国的外交政策中事实上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美国虽然号称最讲究“实用主义”,但它的对外政策同样也一直深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明显地反映在它的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依然是美国决定其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将战略重点置于欧洲,进入21世纪以来小布什政府日益关注亚洲,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频频高调亮相亚太地区。美国世界战略的这个重点东移,缘于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也必将对亚太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日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谢菲 《北方论丛》2007,(1):144-147
大都市区是现代美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和企业在大都市区的集中,使新工业更易产生,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从而刺激了科技变革,增加了产量。大都市区比非大都市区有着更加广大的市场,更加专业化的劳动力和更加广泛和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这些优势使大都市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期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仍处于冷战后的重大调整和形成时期 ,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对于未来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冷战后中俄美三国构成了新的大国战略关系 ,国家战略利益成为影响三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它们既有共同利益并开展合作 ,也存在战略利益的竞争和冲突。应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战略 ,中俄相互借重、共同牵制美国成为中俄美关系的重要特征。坚持独立、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冷静、理性地对待和发展中美关系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推动建立多极世界格局和国际新秩序 ,将成为 2 1世纪中国外交的战略性抉择。  相似文献   

16.
曹曦 《学术探索》2011,(3):135-139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台湾地区实施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而教育援助是其中影响深远且易被人忽略的部分。其内容广泛,涉及职业教育、侨生教育、科学教育等方面,影响也波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通过教育援助,美国实现了对战后台湾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1997 年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学习培训和实地访问考察,比较了中美两国对基础教育管理的异同。并受美国契约学校建立的启迪,提出可为我国基础教育借鉴的问题:把学校的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指导下,强化校长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18.
当前,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充斥着浓厚的党派性色彩,两党对待贸易议题的态度针锋相对,这使得美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严重受阻.刚刚宣誓就职的民主党总统立足未稳,党派纷争愈演愈烈,金融危机又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自由贸易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中关双方只有通过友好的对话来解决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诚恳地审视自身经济政策的缺陷,双边贸易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由于5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本实力的迅速增长,美国被迫重新考虑对日战略问题。在新美日安全条约签订后,美国统治集团的经过充分讨论估价,终于通过于国家安全委员会6008/1号文件,这一文件的基本原则成为此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美国1997年后对华新政策。文章综述90年代起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华的检讨,到1997年克林顿政府采取对华新政策,主要是稳定亚洲、中国大陆、台湾,以确保美国在亚洲战略地位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