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集中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全面展开到深入推进的接续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成就和理论认知的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远大理想,超越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迷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不纯粹地预设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价值起点,源于打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在时空和理论上承继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全历程和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观点。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现实的跃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切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周延至多议题设置、多学科驱动和多主体参与的跨域逻辑,形成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旨趣维度的价值性和实践维度的布局性层累的完整链条。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任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从历史探索看,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百年接续奋斗中达到认识的新高度;从理论创新看,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开辟新境界;从实践变革看,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引领党和国家建设的新目标;从世界意蕴看,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进步和各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方案。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历史的深度、理论的厚度、实践的广度和世界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不断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因而也必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从目标话语、理念话语、方法话语、依靠力量话语四个维度进行构建,其民生话语呈现话语目标明确性、话语内容全面性、话语情感亲民性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建构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走向纵深,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断完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虽然我们在中国特色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引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学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元研究、历史演变研究、建构方法论研究、核心主题和内容研究、话语权的提升和国际传播研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需要我们明确多元的研究视角,把握研究的目标,厘清研究思路、寻求研究路径、推进研究行动、实现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的现代化”具有其“特别性”。它生发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具体使用于1979年至1984年这一时间段的现代化相关政治话语中,是立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荡挫折后我国坚定追求现代化的具体战略,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实际。“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化谨慎探索的发展态度、实事求是与立足自身的原则遵循、调整起步的战略规划与理论发展。而历经四十多年的现代化实践与理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现代化开启了新局面,体现为自信自立的科学态度、自我发展与世界视野的价值融合、伟大成就的现实取得与理论体系的成功构建。可以说,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转换,在发展态度、发展视野、现实与理论成就方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性跃升。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字的删除、这一话语的变动与转化彰显了我国现代化思想在理论层面的成熟与自信,表明了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已处于我国现代化的成熟点与人类现代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与国际形势的判断是邓小平同志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生成语境.邓小平同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基本问题聚焦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创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战略话语、中心话语、动力话语以及环境话语.邓小平同志从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主题、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突出话语的人民性意蕴这三个方面出发,积极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8.
梁玉水 《浙江社会科学》2023,(1):149-155+161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形塑了独特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中国审美现代性以复杂、独特的发生路径、演进逻辑、建构方式、具体内涵和表现特征而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审美之维和审美现代性的崭新形态。以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论及话语,构建具有积极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多元审美现代性之中国形态,有助于为中国现代性提供独特的思想视点、理解维度,为世界多元审美现代性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党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跃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独特的实践逻辑和发展内涵,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原创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新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级现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既有现代化的共通性特征,又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立体化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逻辑内涵,关键点在于从发生逻辑入手,把准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整体方向;从理论逻辑探析,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从实践逻辑出发,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定位生成。以此建构起从发生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它赋予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和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积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中国应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近代中国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文化的学习历程,但都没有触及现代化的本质维度。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闷彷徨的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互为联结成为历史性实践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成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磨难开辟了现代化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从模仿到突破,从改革到创新,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以新的文明形态冉冉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不仅为解决自身发展难题也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百年屈辱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应从内涵、前提、保证、理论四个层面全面理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从思想内涵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党的领导是根本,建构制度是保障,形成体系是基础,发展创新是关键。从根本前提来讲,党的领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保障。从政治保证来说,党的领导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从理论发展来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建设学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只有系统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结晶,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中国人民前进的新道路.建立了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理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目标。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只有多维度解读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玲素 《北方论丛》2008,3(1):44-48
五四时期,周作人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凸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经历五千年而不衰,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思想精华,这些精华不仅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生生不息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们能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与挑战,反思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因而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客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从主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实践和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前提的正确选择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重点转移,从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推进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成果和清晰的实践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理论构想与实践基础、理想境界与现实国际环境、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个错位”,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根据,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历史课题,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进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