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探索思政课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作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启发方式,问题启发式成为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讲道理要把握好灌输意识和启发思考、把稳方向和发散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启发式教学推动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需要依照"引入问题" "思考问题" "辨析问题"的逻辑次序展开,以"做好教学设计,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为前提,"鼓励独立思考,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进行透彻分析,推动学生举一反三"为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实现道理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精神指示,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形成大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指引。相较于“思政课”,“大思政课”指思政教育使命更大、思政育人主体更广、教育时空延展更宽、教育结构开放更深。“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理念与系统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大思政课”育人系统运行中,目标性是逻辑起点,协同性是交汇节点,差异性是突破进点,动态性是创新亮点。以系统观念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理路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凝聚育人共识,建设“大课堂”、拓展育人阵地,搭建“大平台”、丰富育人元素,建好“大师资”、筑牢育人根基。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根本遵循和重要思想资源。要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系统呈现报告所蕴含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完整准确地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深刻理论内涵,在引导大学生学习领悟先进思想精神理念的过程中,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外延,准确把握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构建实效性更高、政治性更强、切入点更准、覆盖面更广的思政育人格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引导教育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为自觉推动民族事业发展与伟大梦想实现矢志笃行。  相似文献   

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学生及时准确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高校着力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目标,不仅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明“讲道理”本质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鲜明体现与重要作用;而且要立足讲深国内国际大局形势、讲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活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三个层面,坚持把握“审时度势与激浊扬清相统一、个体关切与舆论引导相统一、理论灌输与实践引领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推动“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实践旨归,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  相似文献   

5.
林泽楷 《南方论刊》2022,(1):88-89,9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良好的生动性是其对新时代大学生产生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发挥立德树人功效的重要前提.欲使高校思政课获得良好的生动效果有赖于生动法的施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论述给予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寻思与实践以方法论的启发: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构筑高校思政课生动法的重要资源;讲好中国的奋斗故事是提振...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三重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渠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蕴涵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丰厚滋养。新的时代场域下,高校思政课育人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需进一步提升其价值引领力、思想阐释力以及实践教学实效力。基于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以问题为导向,从价值、理论、实践三个向度出发,阐明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价值指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旨,有效推动两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文章认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既包括师生之间相向而行的"和"力,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间的要素合力。高校思政课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 "和"力与合力不足的问题,文章结合部分教师引领能力欠佳、部分大学生师生关系认知偏差,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不够以及教育环境的和谐性不足等主要问题,就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需要提升主体素质,增强师生"和"力;优化要素配置,增强要素合力;整合"和"力与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蓬勃发展,其影响范围也日益增大。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红"的重要追随者与支持者,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向"网红"靠拢,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方面也受到"网红"的影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网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正反两面性,其积极影响表现在提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促进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助力教育载体的现代性、增加教育环境的多维性;消极作用体现在消解思政课育人话语效力、浊化思政课教育环境、弱化思政课教育效果三方面。应采取措施消除其消极影响,同时,要加强对正能量"网红"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坚持效果导向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既是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文章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打出理路"组合拳"。一要坚持"理念为魂",牢固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二要坚持"教师为本",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三要坚持"内容为王",着力加强内容精准供给;四要坚持"方法为要",优化组合教学方式方法;五要坚持"环境为重",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六要坚持"协同为基",系统建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新兴议题,“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术界对“大思政课”的关注大致经历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办’思政课”根本遵循的把握与坚持、“跟现实结合起来‘用’好‘大思政课’”善用之道的思考与探索、“坚持用心‘讲’好‘大思政课’大道理”本质追寻的挖掘与阐发以及“以全党全社会之力‘建’好‘大思政课’体系”的拓展与升华四个阶段。就“大思政课”的研究论域来看,主要包括必要性、核心要义、范畴关系、基本特征、原则方法与实践理路六个方面。虽然“大思政课”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深化与发展的空间。面向未来,学术界可以从深化核心要义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研究与强化技术赋能研究四个维度对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四个维度分别关乎“大思政课”的基础性、规范性、系统性与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坚定历史自信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历史自信是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内在要求,历史自信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明的深厚沃土,镜鉴于苏共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教训,内蕴于党百年奋斗中“四次伟大飞跃”的历史成就。从理论逻辑看,历史自信发轫于唯物史观的理论遵循。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真理自信与价值自信,夯实了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前提;历史自信赓续于中共党史观的百年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自信贯穿于百年奋斗实践,并且注重涵养自信的党史观,培塑出自信的政党品质和精神境界;历史自信提升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更加巩固了党的历史自信。从现实逻辑看,历史自信的生成蕴含着现实基础与现实需要的辩证逻辑,“两大奇迹”时代成就的国内国际价值意义为历史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维度,历史自信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又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整体性是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概论》课程在知识板块与结构上,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特质。从学科知识来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构想等部分,遵循历史逻辑统一性要求,在知识内容、理论成果、教学体系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布局,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思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理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征服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整体上把握好《概论》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价值,确保课程目标的有序达成。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看法,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体系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恢弘气势和解放思想的宏图韬略,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逻辑脉络;体现了社会发展和理论发展的融合、重点脉络与体系关联的统一、理论发展的本源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德育教育和学科建设的统一、理论博大精深与与时俱进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异质化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因相似的兴趣、需求等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集聚分层,形成一个个封闭、独立的网络文化圈层。这种网络圈层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同时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对网络圈层化现象下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和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泰山“挑山工”精神发源于泰山,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挖掘泰山“挑山工”精神的精神特质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将其寓于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中,将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一二九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体现,也是邯郸红色革命文化的主要支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精神内涵对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担当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将一二九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价值引领,弘扬特色文化,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各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立德为先"的课程价值理念和"立德求知"的课程发展观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里,彰显出课程知识道德与价值意义的教学实践逻辑。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具有现实价值的耦合性特征,使得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不仅具有知识有能力,还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思维,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助力"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数学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实践,阐述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方法:正确认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让思政教育“如盐入味”;教师以身作则。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将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当代建设成就、日常生活知识、辩证法思想、文学艺术知识、数学人物和数学史、励志教育渗透、融合到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美好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该着重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工作实效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