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近代以来的学者,或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或从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对中国文化传统特性作出各种各样的归纳.而其所论多是在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层面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得到的认识.直观地看,这些认识似乎都有其一定道理,但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看,制度和观念总是随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这个最为深刻的文化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具有很大稳定性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又是始终处于动态中的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那些日常实践活动的变化是极其缓慢微弱的,这不仅使从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一个社会必须要保证人的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要注重发展人的个性,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5.
本位观包括家本位、国本位两种 ,它的发展脉络是先家后国、家国一体 ,缺少个体关怀。由此形成的法律文化表现了集团本位和义务本位 ,漠视权利的存在与主张 ,法律文化的刑事性和道德性突出 ,以致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缺失一种制度运行的环境。研究本位观 ,就是解析制度运行的环境 ,以求深化对法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论经济学的文化本位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明确文化最初的本位含义及其鲜明的经济学思想内涵,初步论证了作为文化本位的经济学思想既是对于社会文明发展核心理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也受制于文化发展的束缚。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化发展相互关系的典型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对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局限;指出中国经济学建构中传统文化本位的滞后是必须克服的难题,克服的途径是文化及经济学本身所必须经历的二次否定和三次整合。 相似文献
7.
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2007,(6)
按照通常的理解,现在是过去的延续,而从现在为过去去蔽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过去是现在的产物,现在对过去起着逆向规定的作用。现代阐释学从学理上对此作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说明,确认了解释对于历史对象现时性参与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解释者对于文学传统的现时性参与,使得文学传统的重建形成多种特有的运作模式。文学传统的重建往往受到现实需要的驱动,与实际功用相连,总是以现实价值为本位,这一点被提升为"价值联系原则"而得到确认。这一原则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分析和研究它的成因及特点 ,认识其危害性有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防范 ,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9.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既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又是法制现代化的文化资源。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理性批判的整合、重铸 ,可以改造成为现代法律文化的优良成份。 相似文献
10.
11.
12.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总是随着中华文化史的变迁、发展而不断地演变、重构.一方面,湖湘文化面临一场由伦理-政治型的传统湖湘文化转型为工商型的现代湖湘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湖湘文化传统资源在现代文化转型与新世纪人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被丢弃,而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当代视域中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虽然为人们理解和把握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后传统的文化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而使传统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将中国文化放到全球化所提供的这一视域中来把握,就需要按照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以合理的、价值的重新定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共同文化进步要求的接轨以及当代转换。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的是我们能否做出一种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中国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正是这一判断的真实写照。本文试图对文化作广义的超历史的解读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文化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思路。现代化本身到底有没有含义 ?这是我们切入问题时首先碰到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 ,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是现代 ,又怎么能使其现代化呢 ?现代语言分析哲学认为 ,任何语词脱离了具体的语句或语境就毫无意义。语词只有在句中才能获得生命。故对“现代化”也应被放到特定的语境中 ,用比较… 相似文献
15.
刘海鸥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27(4):40-44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传统的生态保护法律和实践的思想基础;生态道德教化在民众传统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及生态法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值得今人借鉴。而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互动模式为现代环境保护法律渊源的多元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和整合,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彭秀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6):6-9
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价值特征是“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每个人都有价值 ,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种个性价值表现在现代各个层面 ,如尊重隐私、崇尚自立、勇于表现、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强、富有幽默感等。这种个性价值使人们追求多元化 ,促进了创新、发明 ,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很多危害。 相似文献
19.
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然而当他把古典思想作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并以此为现代政治发展规划理想目标时,两种理论就产生了内在的逻辑矛盾:古典共和思想与现代性民主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一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