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金娥 《职业》2007,(30):112-113
所谓威信是人们对那些有强烈精神感召力的人所持的依赖而尊重的态度,它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可以产生一种使人自愿、主动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力量.……  相似文献   

2.
一、拒演四次,怕丢人艺的脸 "戏红人不红是问题吗?太普遍了!"《演员的诞生》火了之后,蓝盈莹接受了铺天盖地的采访,无论回答谁的问题,她的态度都很真诚,状态也相当放松.上这个节目之前,她曾4次拒了节目组,因为"怕丢北京人艺的脸".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演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身为人艺的一员,这个人不能丢.最后终于接受了节目组的邀请,她先是和凌潇肃搭档了电影《最爱》的片段,赢了满堂彩,后又在对战环节挑战章子怡,合演了电视剧《青衣》片段,得到章子怡和观众们由衷的夸赞.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时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背道而驰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有明显的"对抗"和"反控制"情绪。技校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既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洋 《社会学评论》2022,10(1):110-126
韦伯与尼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即韦伯在多大程度上受尼采的影响.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关键在于,韦伯这样一位在诸多学科领域都有建树的思想家,对尼采的直接论述则很少且被忽视了,本文要处理的"怨恨"是韦伯在其著作中少有的对尼采的直接论述.怨恨是尼采批判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种隐而不发的情绪,是促成奴隶反叛的心理动机.在尼采看来,怨恨导致了坏良心的发明,教士们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大众将苦难(禁欲)施于自身,这是奴隶在道德上的起义.韦伯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尼采的怨恨概念,从宗教的阶层和心理路向进行了新的阐发,通过对怨恨在解释上的合理性及困难的分析,形成自己关于宗教阶层及其心理动机所促成的行动伦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赵中生  董光建 《职业》2007,(15):104-105
在彩色电视机维修实习课教学中,只要一提"软故障"三字,许多学生便觉得无所适从,望而生畏.面对一台软故障的机器,首先在心理上吃了败仗,往往在维修时连故障范围都搞不清楚.其实软故障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它也有自己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它,故障是可以排除的.……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哭不出声",普通人眼中的强势群体却在大声抱怨,这种反差让人担心:某些强势群体的"哭穷"会不会成为其逐利的借口,并损害普通人的利益,这是否也是一种恃强凌弱. 有车族、大学教授等纷纷自称为“弱势群体" ——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有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让弱势心理"蔓延 “你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吗?"  相似文献   

7.
《职业》2007,(24)
所谓威信是人们对那些有强烈精神感召力的人所持的依赖而尊重的态度,它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可以产生一种使人自愿、主动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力量。作为班级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其威信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着班级教育管理的成败,同时也是衡量每个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威信较高的班主任作为一个影响源,会自然地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反映,学生在这样的班主任老师领导下的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会会感到自己非常幸运。所以树立班主任威信无论是管理班集体,或是在调控学生心理,挖掘学生潜能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威信是老师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只有那些品格高尚、关心和爱护学生、知识渊博、能力出众、多才多艺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8.
蔡跃进 《职业》2002,(4):39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一句谚语,也成为人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个准则.然而,这对于劳动者求职就业来说,却自我设置了一种只能进而不能退的堵后路的障碍,从而影响了自己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2002年是马年,笔者在此特别提出:好"马"可吃回头"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贫富间矛盾的加剧和"富二代"概念的流行,"穷二代"概念也在网络上出现并引发热议。穷二代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与富二代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普遍存在"仇富"心理。穷二代的"仇富"心理有种种表现和多方面的原因,这种"仇富"心理对穷二代自身和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消弭和弱化穷二代的"仇富"心理,需要政府主导建构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分配制度,尽快缩小贫富差距;需要富人维护好自身形象,转变对穷人的态度;需要穷二代转变思维和心态,并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双重道德的悖论 中国成年人交流时往往喜欢从各自的层次大谈素质话题.倘理生观察,明显感觉这种文化"特色"的指向是不包括自己的.对此,柏杨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我反对闯红灯,只是反对别人闯,我自己却可以闯那么一闯.我反对随地吐痰,只是反对别人吐,我自己却可以想怎么吐就怎么吐.我赞成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我自己却不能跟别人平等.我赞成建立制度,但只希望你们遵守制度,自己不能受那种拘束.盖我阁下如果不能例外,活着还有啥劲."  相似文献   

11.
袁捷 《职业》2009,(27)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而且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相似文献   

12.
段慧琴 《职业》2017,(4):67-68
以情优教就是通过"情感"这一重要手段来优化和促进教学.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现今存在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拓展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领域。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理应构建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中心,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强化三项措施,突出"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困扰或障碍的时候,向个人之外的力量寻求帮助以达到解决困扰的过程。通过心理求助获得社会支持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降低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之一。根据求助对象的不同,可将心理求助分为两种:一种是向父母、老师、朋友等非专业人员求助;另一种是向心理咨询或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本文所研究的心理求助仅限于后者。为探讨影响个体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因素,采用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161名华东交通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比男生呈现出更为积极的心理求助态度,曾接受过和未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在心理求助态度上并无显著性的差异。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等9类症状上,阳性症状者比无症状者更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趋势下青少年流行文化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的研究范式为我们观察当今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但是.我们必须超越它"意识形态"视角的单一性,精英主义的姿态和乌托邦式的文化理想.从"生存论"的视角揭示文化工业、流行文化的现代内涵.流行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主要形式,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与社会转型一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以一种不同于成年人的态度,用"流行文化"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对待青少年流行文化,我们不能仅仅只用"问题"的眼光来看待它.而是要理解它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论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Q: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该怎样定位 A: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要觉察自我、悦纳自我、客观接受外界环境。避免主观上的认知和评判,要客观地分清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和不良的情绪做朋友,在正常的状态下接纳“受访者”的倾诉。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获得幸福,当事人才能得到最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也像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了解不要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完美的执行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相似文献   

18.
育儿即育己     
<正>当你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不再是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而是融入自己骨子里的一种行为准则时,那便是"育儿即育己"。为什么说育儿即育己?首先,孩子给了我们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因为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过去和原型。越是年幼的孩子,越用潜意识感知世界,所以会呈现出最真实的我们。孩子面对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就是我们对他真实态度和方式的体现,就是我们自己。例  相似文献   

19.
邓湘穗  肖丹  曾朝锋 《职业》2016,(35):54-55
高职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喜欢接受新事物,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探索,渴望表现自己,独当一面.但同时抗挫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失望甚至一蹶不振,情绪表达强烈,波动性大,又极易冲动、极端.但不可否认,部分高职学生也有因选择高职就读而产生的自卑与无奈,以及对专业选择的犹豫与抵触.如果学生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调整入学的"自卑"心理与高考带来的"挫败感",不能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将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常青 《职业》2010,(30)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法规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有时也称"法制观念"或"法制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