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彭岩寓 《国际公关》2023,(8):124-126
随着智能移动客户端的大规模普及和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得以便捷地接收各类网络资讯,快速了解各类社会现象。然而网络环境高度自由、内容纷杂混乱,因此针对学生群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群体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的队伍或者领头人、舆论环境逐渐变得难控和复杂等,导致难以对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完善网络舆论的处理机制、利用互动平台进行有效引导等解决思路,以期对学生群体进行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给舆论表达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承担着舆论引导责任的主流媒体,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是其当下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传统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的传统优势;新兴主流媒体不仅要占领好、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而且要培养意见领袖,打造专业微博群;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互动呼应机制;从现实角度和新媒体技术研发以及网络自身的制衡来优化网络舆论引导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人民网的舆论引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的兴起,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工作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的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一直致力于探寻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引导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网舆论引导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坚持政治家办网站思想,将引导舆论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凸显鲜明的网络特色和独特的人民网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前,政务微博异军突起,网络舆论的主战场逐渐从论坛、博客转移到了微博。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在运用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论时,应做到以下方面:快速反应,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正面引导,平息负面舆论影响;找准苗头,排除危险舆论隐患;明辨真伪,避免虚假舆论操纵,从而把握住话语权,引导舆论向正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并显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舆论引导日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但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消解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网络传播媒介,因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草根性等特点而迅速风靡全球,对社会影响深刻。微博同样对高校舆论的导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传播学、舆论学有关理论研究,微博对于高校舆论影响具有形成速度快、打通官民舆论场、范围广的特征,因此值得重视和探析。以此为视角,微博影响高校舆论时要注重及时疏导,把握制高点;强化把关人,引导意见领袖;注重管理,打击噪音舆论。只有加强对微博影响高校舆论导向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有效应对微博可能带来的舆论影响,从而构建汇聚高校网络舆论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体之一,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当前网络舆论环境亦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此,对如何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做了调研分析,认为:引导和优化网络舆论环境,需要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环境,增强网民法制观念;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民道德素质,促进网络服务商加强行业自律;政府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利用“意见领袖”引导舆论,促进官民之间的理解与互动;健全网络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并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是切实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互动引导性、前沿包容性、易感可塑性、快速广覆性、载体多样性等主要特征,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需坚持思想主导、及时有效、前瞻预判、协同聚合等原则,还要从内容、阵地、渠道、队伍和联动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充分把握高校舆论的主导权、话语权,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政治参与视野下的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舆论是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对政治参与发挥着积极影响。当前以网络舆论实现政治参与还存在网络舆论尚需引导、非制度化参与、缺乏法律基础等多方面不足,为此,需要从引导网络舆论,构建法律和制度基础等多方着手,为公民通过网络舆论有序政治参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地方新闻网站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喉舌",其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具备诸多其他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利和优势。但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这些舆论引导优势,反而呈现出舆论引导观念滞后、舆论引导艺术不精以及舆论引导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其社会整合力大受限制。所以,地方新闻网站理应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地方性话语优势、注重深层意识形态植入、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提升其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林凌 《东方论坛》2012,(4):62-68,73
遵循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效果的基本原则。必须转变强行管理观念,避免简单删帖、网下抓捕等行为,消除网络意见对立。坚持以受众为中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全面服务网民。基于网络技术特性,创新网络管理观念,兼容并包,实现网络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信息网络传播具有全球性、易复制性、自助性、互动性等特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面临挑战。出版者、广播组织和信息网络传播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网络汇编作品尚未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我国立法应明确界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理使用及法定许可,明确界定网络传媒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多家媒体在2013年10月浙江余姚特大水灾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议题设置所体现出建设性思维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传媒责任与"公众问责"、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引导服务、报道平衡与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传播理念与机制,提出媒体从业人员要做凝聚社会共识的"建设者"的观点,以及建设性思维在新闻报道中的路径,即创新思维、制定预案、资源整合、培训保障等。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新时期新闻传媒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其三大功能: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生产文化产品;然后根据新闻传媒的三大功能对新闻传媒进行分类,针对不同追求目标的新闻传媒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近年来新闻传媒行业出现的内容同质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从新闻传播工作者出发,要克服思维定势和模式化的写作倾向,提高新闻传媒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从受众的主体性出发,要满足其正当合理性的需求,体现了新闻传媒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分析视角,当前学术界主要从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社会转型的需要、党管媒体原则、舆论所蕴含的力量、当前社会舆论态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考察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新时期舆论引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要遵循新闻宣传和传播学的规律和方法;二要以人为今地考虑受众心理特点和社会民生需求;三要推动网络等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百动;四要建寺国家舆论战略,健全舆论引导格局和机制:五要正确处理舆论引导和舆论炼督的关系。当前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方面的研究,亟需在原有的新闻传播学途径基础上,引进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皿的视角,尤其是要结合当前中国的政治情势和国情特色,强化从执政党能力建设视野来研究该命题的学术取向和问题,加大对执政党和政府这一关键性舆论引导主体的能力结构、实践模式、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首台计算机研制成功至今,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全球已经被网络化,而网络媒体更是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占据传播渠道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媒体。在此种趋势之下,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不可小觑,为了使之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便需要明确其特点,将其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网络媒体在媒介品牌创建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打造出我国特色产业网络媒体品牌特色的农博网在品牌创建中采取的策略,提出网络媒体应从市场定位、品牌核心价值、品牌识别系统、精品战略实施、加大宣传力度五大方面创建自身的媒介品牌。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对于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讲,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体已广泛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校园新媒体,提高运用校园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通过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掌握校园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以后,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西方学界对媒介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担忧,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由此产生,依次经历了四种研究范式,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中国学界广泛关注与研究。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兴起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陷入困境,借鉴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开展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融合研究已渐成学界共识,将是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