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2.
“象”与老庄美学于艹弗在中国思想史上,与儒家思想比较起来,老庄思想是最富哲学意味的,同时,老庄思想也是最富美学意味的。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老庄思想中“象”这一范畴的解读来印证这一想法。之所以说老庄思想最富哲学意味,是因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比较,老庄思...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美国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中具有代表意义。他既懂得中国文化的要义,又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特别是美国文化。他对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审视是两元的、双向的。一从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力量推翻统治中国267年的满清王朝到1949年的近...  相似文献   

4.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事实表明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相联系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 ,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努力用先进文化引导中国社会的前进。他有志于改造中国 ,在文化领域中 ,大力介绍西方思想 ,抵排专制 ,号召青年解放思想 ,对推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真研究、比较东西方文化 ,开展反孔教和批判孔子思想的斗争 ;主张吸取西方近代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用以指导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他将鲜明的创新意识融入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中 ,在文化的科学取向、经济变革与文化变革、世界一体的文化整合、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可以说 ,鲜明的创新意识使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社会变动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6.
体验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其根基在于他对世界“差异相”的本体性把握。他的美学研究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确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差异感和位置感。通过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神游”与“逼视”两种艺术经验的分析,宗白华发现了中西艺术美学各自独有的路线与境界,提炼出诉诸听觉感受,并极富包容性的“流韵”范畴,它华彩流丽、端庄有序,是独具本土特征的审美中国范型。他以此反观西方近代以来的艺术和美学,突显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图式。这种探索在中西文化矛盾依旧尖锐的今天,无疑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问题,是陈独秀始终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他有关这方面的思想相当丰富,其中有对前人成果的反思和总结,更有其个人的独立探索。而其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化大体是在“五四”前夕完成的。本文仅就这一时期陈独秀对文化问题的体系建构作一粗略评述,以准确把握这位风云一时的杰出人物并进一步深刻理解近代文化革命。概括说,陈独秀对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是与近代文化革命浪潮一脉相承的,其核心是以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为层面,在对旧的文化格局的批判中寻求中国近代文化模式的重建,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他主要探讨了文…  相似文献   

8.
任懿 《社科纵横》2012,(3):124-125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化霸权理论开启了意识形态研究的新局面,因而对这一理论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为主要研究路径,从其个人经历及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着眼,结合他主要的政治学法学思想,从文化霸权在东、西方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入手,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理论在现代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对王兆胜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的林语堂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严家炎教授称为“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①尔后,王兆胜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由林语堂研究延伸到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思考,并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新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及其命运》、《超越与局限———论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散文》、《论90年代中国的学者散文》、《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应当辩证地理解散文文体》、《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等一批受到作…  相似文献   

10.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6,2(3):151-155
鲁迅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密切关联,他既以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开放姿态出现,又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现实与时代需求,显示出世纪初一代文化巨子面对现代世界文化时的从容宽阔心胸及其从本土现实出发的积极建构心态。鲁迅的个性观亦明显地借鉴了道家文化资源,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对“以众虐独”的警惕与老庄思想中对“异己”的警惕如出一辙。其二,在表述上,如“人丧其我矣”来自于庄子的“吾丧我”、“自丧”等。  相似文献   

11.
李安泽 《求是学刊》2012,39(3):41-45
严复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儒教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将两大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凸现出来.他对基督教和宗教问题的理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特色.严复的宗教观念,代表了近代一部分中土学人,在坚持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思想,推动中西文化会通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改革与开放,理论学术界的空气十分活跃。大量的现代西方文化思潮被介绍进来,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对东西方文化及思想(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估价和比较的讨论也热闹非凡。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本身应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的一个可喜的结果。然而,也有令人忧虑的地方。在各种各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估价和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介绍以及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学术讨论中,出现两种片面的倾向。一种是对西方文化过分肯定的“全盘西化”论和对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系统之一。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道教、中医、气功、武术、养生术、巫术、卜相术、处世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形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内化于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五四”以来,道教文化主流始终受到无情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其他文化形式大多作为国粹而得以弘扬,但是作为道家文化内核的老庄思想却因不合改革之时宜而受到文化界的冷落。可是,近年来,老庄思想又堂而皇之地走向了文化圣殿。在…  相似文献   

14.
王雅娟 《社科纵横》2013,(10):135-137
刘锡鸿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正式派出的早期驻外使节,他走出了国门来到了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明,但在经历了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后,刘锡鸿仍然会回到自己思想的原点,保守仍然是其思想的主要基调,本文则以科技思想为切入点,企图以此来洞见刘锡鸿保守思想的一个层面,即使亲身置于西方文明,对科技方面的认识仍难逃"奇技淫巧"窠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必将回归正轨,所有浮躁的虚假的出轨的出格的下流的犯贱的等等文化小动作,终将慢慢地销声匿迹。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文化是"吃文化"。这句话失之偏颇,却也不无道理。对于炮制本文来说,正是极好的"佐料"。我理解它像味精,因为它比老古人的"食色性也"更具象化了。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9,(2):153-161
在福柯看来,博尔赫斯所谓的"中国百科全书"扰乱了"词"与"物"的关系",中国"由此成为西方思想的界限,成为西方思想无法触及的异托邦,造成了"词"不及"物"的运作,这促使他反思西方自16世纪以来知识型的演变过程,促使他深入研究知识与理论在西方理性中得以形成的可能性条件与假设,因而他由之绕道"中国"返回西方"未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法国汉学家朱利安的汉学研究与中西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16-19
"去中国化"实质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抹杀否认的政治文化运动,更让我们深思的是伴随着"去中国化"运动,出现了国人的"自我去中国化",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化环境、大众传播载体都会产生猛烈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进一步阐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亚洲价值或东方价值是近年来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有否大一统的静止的亚洲价值,抑或这仅仅从修辞学角度说才有意义?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于东西方流行观点的独特看法。在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否定有所谓“亚洲价值”后,作者还具体分析了日本和中国的有关价值思想,认为西方可从东方哲学中学到许多经济伦理学教益。本文对我们了解东西方价值研究的新动向,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唐代“酒家胡”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的“酒家胡”来自域外,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活动中发挥过相当的作用。本文对“酒家胡”的族属、“胡姬”的指称范围、“酒家胡”的经营特色和盛行时代、分布地域,及其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往中的情况和作用作了考证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