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是高校毕业生继续大幅增长。据有关统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413 万人,比去年增加75万人,达到增量新高,加上前几年毕业仍未就业的毕业生, 使形势更加严峻(譬如广东省内的2005届高校毕业生共有14874人至今未能就业)。二是劳动力总量矛盾依然存在。今后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大规模扩招开始,高校毕业生持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医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4.
贾志勇 《职业》2003,(12):41-42
据教育部一位负责人透露,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80万人,较今年增加68万人;到2O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很有可能突破340万人。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悉,2002年7月份,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07,(6):46-46
“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就业呈现良好态势。2006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呈稳中有降态势。  相似文献   

6.
徐挺  苏磊 《职业时空》2008,4(1):53-53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年增长20%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占到900万个新增岗位的55%。虽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超过了以往几届,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和家庭、高校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7.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况根据人事部2006年年初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也就是说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就业压力加大。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有107万人,2010年增长到630万人,10年间翻了近6倍。虽然2009年第三季度起各地的就业市场有所回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2009年增长4.2个百分点—一旦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还在持续,各个单位和企业都在缩减招聘指标和人数,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继忠 《职业时空》2008,4(7):52-5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据成都商报报道:到2010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近1000万,而就业容量只有800万,那就意味着将有2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返城,大学生就业的“三峰叠加”,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大,造成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0.
谢丽华 《职业》2012,(3):52-53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2011年毕业生达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1.
视野     
《职业》2005,(1)
五大政策保障就业目标实现 国家将采取5大政策措施,保证2005年就业再就业目标完成,即加快《促进就业法》的立法进程;全面推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中央财政再次加大用于再就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再就业援助,稳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包括向农民工开放一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一批诚信民办职介等。2005年,我国就业再就业目标确定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中国将与"下岗"一说拜拜  相似文献   

12.
数字     
《职业》2010,(3):12-12
630万: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的122%。16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87%。 虽然2009年就业实现既定计划,但人社部表示,由于我国就业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将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3.
王秋霞 《职业》2015,(4):54-55
20上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据悉,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增加,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提供的新岗位极为有限;国内市场预期差和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失衡。以上三方面因素将使2015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4.
刘征 《职业》2008,(11):35-37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城镇国有与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三峰叠加"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牛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陈国雄 《职业》2009,(3):24-25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1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两未就业的高校生,待业大军将高达1000万人。而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雪上加霜,显得极为严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政府、学校、毕业生等各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保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6.
据教育部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刷新记录,达到820万人,较2017年增长25万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834万人,再次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考研热"持续升温,834万毕业生当中有290万的"考研党",但是最终考上研究生的只有70多万人,由此看出考研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率,通过分析学生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而试从学校、学院和学生本人三个层面来提出提高考研率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学生的考研和日后的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     
《职业》2014,(4):67-67
1000万人 201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等配套政策,启动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基本实现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的目标。人社部推动全国百城技能振兴活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全年共计培训约2000万人次。2013年全国各项就业目标超额完成,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初步确定为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求控制在4.6%以内。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到590万,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唯有经历过的人方能品出个中滋味。80后女孩孙晓君为高校毕业生创办了大学生求职公寓,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还赢得了无数投宿人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纯  凌辉剑 《职业》2007,(15):52-53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况   根据人事部2006年年初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也就是说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就业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3年将是我国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2001年全国高校毕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将达到212万人。毕业生人数猛增,但同时社会需求有限,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如何能令自己脱颖而出,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