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正聿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前提批判"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是整部《哲学通论》的灵魂,而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既是展开哲学的前提批判的最为恰当的切入点,也是重新理解全部哲学问题的最为根本的聚焦点。哲学的世界观前提批判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前提批判。把"本体论"彻底地实现为"本体论追求",也就把"世界观"彻底地实现为"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在世界观的前提批判的意义上,《哲学通论》不再试图提供某种"终极真理",而是努力激发对真理、正义和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推进人们对哲学的批判本性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
程彪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3.
李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揭示和反思思想构成的根据和原则,从而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从而变革人的实践活动。哲学对思想的前提批判,包括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本体论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存在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前提批判以及现代哲学的自我前提批判等主要内容。哲学在思想的前提批判中不仅反映和表征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探讨中 ,寻求终极解释原则和构筑完美的体系仍然是主导许多学者的隐性意识 ,这一体系意识极大地阻碍了马克思哲学研究向更深层次扩展。当前学界流行的几种代表性观点有其缺失和虚妄之处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体系意识在深层逻辑上恰是向旧形而上学的回归 ,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恰恰在于颠覆旧形而上学的体系意识 ,进而终结形而上学。因此 ,走出体系的怪圈 ,探寻马克思哲学的真境 ,乃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
《哲学通论》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所针对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学、怎样进行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它的灵魂就是一个通字,融通古今中外哲学,贯通哲学与生活,变通各异其是的哲学观,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为流动的血脉,层层推进地疏通对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主要问题、派别冲突和历史演进的理解。《哲学通论》的立意与追求就是以思想的前提批判为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哲学,以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表征时代精神和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并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意识到自由与道德规律之间似乎无可逃脱的循环。这个循环根本上关涉的是自由的实在性难题和道德规律的约束力难题。《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把我们辨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作为释疑之道。《实践理性批判》则把道德规律作为理性的一个事实而使其获得不可怀疑的地位,表现出了与《原理》的区别之处。但是这绝非部分解读者所认为的巨大的颠倒,相反,《实践理性批判》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释疑之道的明晰和深化,最终达致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的完整结论。 相似文献
10.
哲学基本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存在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多数学者认为只是在近代哲学中才存在这一基本问题。而作为哲学史开端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也一直在思考这一关乎人类自身生存的重要话题,承载着人类对于形而上学的渴望与追求。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辨析古代哲学思想中这一问题的贯穿、人类为什么会有形而上学的追求是文章要讨论的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
批判的理论想象、概念的理论想象和文明的理论想象是哲学的理论想象的三重内涵。孙正聿教授以他的《哲学通论》,向我们展现了哲学想象的一种可能性。批判的理论想象主要表现为以思想的前提批判实现的对于哲学存在方式的构建,概念的理论想象主要表现为以赋予世界观、本体和表征等概念新的内涵实现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文明的理论想象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前提实现的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13.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国内学术界一直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正确地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是理解辩证法历史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在此问题上,贺来教授打破了常规之见,他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自发端之日起,不仅不处于对立状态,反而是内在地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15.
波普尔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进程必须依照个人及其关系和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来阐释.它在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抗中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因而使自身置于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波普尔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全部症结在于其原子式个人主义的哲学根基,暴露了沉沦于现代形而上学建制的自由主义理念的弊病和根本缺陷.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宣告了波普尔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克罗茨纳赫笔记》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露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头足倒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实支持,使其从思想发展的内在角度确证了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的合理性,从而为其思想转变补充了除《莱茵报》“物质利益的苦恼”和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法”的影响之外的重要环节——深入到历史研究、实现思想之内在转变的环节。同时,由于马克思在这一历史研究中不断体认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事实,并基于这种认识而逐渐转向市民社会批判,因此,《克罗茨纳赫笔记》也构成其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
哲学通论》作为一部专著性教材,其总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提出、论证和破解,蕴含着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哲学通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哲学通论》所彰显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哲学史观为核心理念,融通中外哲学史,容涵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论结合等方法论原则的内涵逻辑。沿着《哲学通论》所开辟的哲学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张扬和彰显哲学创新的主体自我意识,才能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中推动哲学理念创新,继而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朱汉民教授撰写的《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是20世纪末一本研究理学有卓见的重要学术著作。我前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认真读了全书,虽然是理论著作,却也读来津津有味。第一,是学术味。学术贵在创新。本书与其它有关宋明理学的著作比较起来,创新在于:以道、学、术的三个层次来诠释宋明理学。这是全新的思路和视野。作者把中国思想史看作是一个整体,着重考察它作为思想文化的性质、功能和作用,从经验性的技艺(术)、理性化的知识体系(学)、对形上存在的信仰(道)三个层次来分析。这是从《老子》… 相似文献
19.
毕生专心致志从事伟大事业的任何思想家必定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或者要追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也不例外。研究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慎重的做法就是不能把法律问题与他的更广阔的问题意识分裂开来。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了解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最为关键。通过对该文本的仔细阅读,提出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摆脱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2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