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球性城市化进程中游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消失,但游牧思想作为"前现代"象征和"后现代"思想模式顽强地生长在城市文化中;它的生成折射了城市与游牧在空间范畴的矛盾性共生关系,并决定了镶嵌性、商业性和混杂性成为其存在的形态特征;它在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游牧社会民族认同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文化再生产,但它并非被动地臣服于工业经济法则,而是拥有内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在城市规划、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领域发挥着独特的调适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样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追踪近年来北京、南京等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种模式样本,分析其打破"居民委员会社区"的主导模式,拓展居民自治空间,建立街道级社区,压缩政府层级,精简政府机构,优化人员组成,整合社区资源的意义。它们预示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改革的深刻变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大多数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共同体是以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建构其发展秩序的,从而彰显出城市文明的秩序意蕴。城市文明内在的秩序是指在城市空间区域里,由"物"的文明、"人"的文明和"制度"的文明三大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和结构状态。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文明秩序的建构应以"三大转型"为现实起点——从"发展崇拜"向"发展文明"转型、从"城市化"向"城市文明化"转型、从"创制"的文明秩序向"自觉"的文明秩序转型。同时,"社会认同"、"文明实践"和"网络式治理"将成为实现现代城市文明秩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嵌入"全球城市网络,表现为网络中等级与节点价值.本文以南京为案例,评估大都市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出基于自身的特色竞争优势,健全和完善国际化城市功能的路径,并指出在参与国际化竞争中,南京如何应用和开发"科教"、"文化"的特色资源,以谋求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由"低碳"和"创意"引发的城市转型,是近十多年来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次革命."低碳"和"创意"在发展理念和核心要素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意城市与低碳城市在资源要素、驱动力、消费市场、产业功能等方面具有耦合、互动的关系,正确处理诸要素的互动关系,将是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体空间: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群体空间呈现三大发展趋向大城市的深度拓展与中、小城市的强势整合;城市群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交错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纵向的中心地模式向对等结网的网络城市模式转化。当前加速我国城市群体空间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群规划对其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城市群体总体规划为基础,从调整结构和强化联系两个层面加强空间管理、加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地方实践与资本城市的城市扩张模式并存,建设新型城镇化国家决策的提出其实是自下而上的决策升华。新型城镇化国家决策中"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政策要点包含深刻意义,"划定城市边界"既是对城市扩张的叫停,又是对城乡互动的促动。当下城市成为汇聚区域内群体认同的"地方",而对城市地方性传统的集体自觉构成了文化城市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社会空间视角"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其涵盖了整合、网络的概念,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利益团体和活动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视角认为房地产的发展领导着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政府干预和政治家在城市发展中的利益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强调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在生产中新的移动、弹性安排及它们在居住空间更新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忠 《河北学刊》2012,32(3):31-36
城市启蒙的不足及其片面化是导致诸多城市问题的重要原因。城市性是人性、人的社会性、交往性的一种具体空间化展开,城市是人类多样、异质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集。城市化具有辩证性,既推动了社会进步,又表现出诸多异化与问题。城市哲学是城市启蒙、城市辩证法的自觉,是反思与反省意义上的城市认识论、城市价值论与城市行动论。深化城市研究,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取得共识的一个总体性现代发展理念。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它既是可持续发展问题高发、矛盾交织的难点和焦点,又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实践证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领导者的素质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宏观制导体系,动员和组织全民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领导者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管理中,由于公共性的迷失,城市更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张力持续增加,历史文化遗产状况堪忧。城镇化进程与城市更新进程的交织生成了中国式城市更新模式,这一更新模式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回归城市管理公共性,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是城市管理的内容,都是公共管理行为。要在城市管理公共性这一根本属性下,探究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15.
论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社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兰州学刊》2007,(7):154-156
城市社区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城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发展.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瑶亭 《兰州学刊》2013,(1):99-108
随着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以旅游为重要功能的城市呈现出旅游化趋势,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主动对接旅游产业,出现了在城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城市资源、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旅游化.文章从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角度定义了城市旅游化,构建了综合衡量城市旅游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我国26个旅游城市的旅游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通过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这26个城市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在城市旅游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城市旅游化水平差异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统筹城乡就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扫清阻碍统筹就业的政策障碍,积极营造有利于城乡统筹就业的环境,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战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193,自引:0,他引:193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我国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当前 ,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 ,政策性与制度性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适应的深入 ,不利于将农民工阶层的素质提升到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前期,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和城市地位在全国范围的重组正在开始,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核心力的构建是中国所有城市共同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深化,城市间新的竞争正在开始,历史曾证明有的城市衰落了,有的城市兴起了,有的城市正以全新的面貌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的势态。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角度,分析论证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推动城市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