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仿行宪政后,清廷就剪发易服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借此巩固统治.但剪发易服对辫服国制的否定性迫使清廷继续执行严禁政策.徐锡麟案的爆发使辫服政策的讨论和调整最终回到坚持严禁的老路.这不仅使清廷在仿行宪政与维护国制问题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且使社会认清了清廷立宪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与成年人不会轻易剪发相比,儿童是可以剪发的.汉族为婴儿"剪胎发"有着固定的仪式程序,具有健康祈福、民俗祈愿、传承孝道、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定的舅权关系.这种对婴儿关爱的习俗,以其合理性得以代代相传;同时又表现出扩布性,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被周边民族和国家采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大辫子老师     
每当走廊里那柔和的月光洒满墙壁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大辫子老师的身影。忘不了,是的,永远忘不了。大辫子老师姓徐,中等个,圆圆的脸,总微笑着。与众不同的是她身后拖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我们班的同学都亲切地叫她大辫子老师,她好像很开心我们这样叫她。  相似文献   

4.
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对《五人墓碑记》“剪发杜门”注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中学语文教案》又把它解为:“削发为僧,闭门不出。”这样的注释和讲解,我认为都不甚妥贴。“剪发”不等于“为僧”。在《水浒  相似文献   

5.
斋及 《山西老年》2014,(12):25-25
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金岳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栽光溜溜。”谐诗流出,立刻传为闾巷笑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回族报刊上出现了一股关于"穆斯林女子剪发问题"的讨论热潮,这场争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受到西方文化和汉族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女子剪发潮流影响。透视这些争论会发现,其争论的具体进程及表现本身被抹上了浓烈的伊斯兰宗教色彩,是伊斯兰教"建筑"在头发上的种种符号和想象,其实质是回族社会对回族女性社会地位及社会分工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瞬间     
50年前,一个雨季的黄昏,她拖一根油亮的大辫子穿过小巷去打诲油,空气里弥散着白兰花的香味.住在巷尾的太嫂打趣:"美芹,你越来越漂亮了!你姆妈留你不住了."于是一朵红云就飞上了脸颊.柜台后站着眉清目秀的他,呆望着那根大辫子飘近又飘远,她羞得从不回头,只是偷偷使劲握住温热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常在主题意象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辫子”意象暗示和表现了多重意义,其中主要否定“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否定国民的缺乏独立意识、不把人当人看及性格中的卑怯和巧滑。“辫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呈现当然源自鲁迅一生与辫子所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7,(10)
颠簸的公汽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手抓车上的吊环,身子随着车子的前行一倾一倾。她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前程铺满阳光。突然,程音觉得有人在背后玩她的大辫子。她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辫子。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炭一样丢掉辫子。  相似文献   

10.
五十五年前,鲁迅写了个短篇小说《风波》,这是一场辫子的风波,然而,它却熔铸了深刻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内容,总结了反复辟斗争的政治经验。今天读来,仍给我们很大教育和启示。一场辫子风波的历史经验小说写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农村引起的风波。这场风波,围绕人们头上有没有一条辫子的矛盾,展开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1.
清军入关后 ,清朝统治者强制推行剃发令 ,此后辫子成了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一种象征。 2 0世纪初年 ,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步衰败 ,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宣传、带动下 ,在军界、学界的积极推动下 ,一直贯穿清朝始终的剪辫与反剪辫之争 ,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剪辫运动。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山东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研究中,目前已经确认在龙山文化时期,稻、粟、黍、麦已经成为基本的作物种类;在日照等地区发现了水稻种植和收割、加工的一些证据;海岱地区的稻作农业开始于北辛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只限于南部的少数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分布的区域向北推进;龙山文化时期,稻作扩散到了包括鲁北和胶东半岛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并且可能完成了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照等东部地区稻作农业占比较重要地位,而茌平等西部地区可能以粟和黍等旱作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13.
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步伐意义重大.应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山东省服务业发展的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山东青州满族村是山东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民,在经历了270余年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本文从双语现象和语码转换的视角描述了青州满族村的语言状况,并对这种语言得以保留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空间为研究的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给山东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社会思想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重视灾民难民救济、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重视农民地权、劳资关系和男女平等的社会问题思想,以及在不缠足、剪辫、禁婢、变革礼节称谓和讲究城市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风俗改良主张。孙中山社会思想具有实用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履任山东巡抚之后,基于对强敌构衅侵权、时艰方殷的认识,怀着遵守约章、避免列强借口出兵入境以保全自有之权的想法,震慑弹压义和团,劝谕教民反教,押护洋人出境,使山东义和团的活动渐趋平静。作为肩负守土之责的封疆大吏,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袁世凯对形势的认识和应对举措,稳妥适当,尽职尽责,应该说是晚清中国社会救国保国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四阶段抽样调查法对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全面了解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种类、采集方式和蕴藏量等情况。分析了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产业情况,并计算出2006年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流量价值,从而了解非木材林产品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对山东省非木材林产品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的植树造林在清末新政时期备受重视,各级官吏和新式社会团体农会大力倡导,林业公司、林业会、树艺局、林业试验场、农林学堂纷纷设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清末政府的农林政策,山东地方当局对发展林业的重视,德国在青岛造林的刺激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为当时山东植树造林获得成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正处于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采用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探讨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及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结果显示,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单项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