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著的忠实,翻译的工作被认为是复写,译者被看成是作者的仆人.解构主义否认原作和原作者的这种权威地位,解构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界限,强调译作是原作的来世,译作可以独立于原作而存在,于是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与原作者平行互补,这样,译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因而译者成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者".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重写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重写的过程,译者在处理原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权根据需要对文本进行重写.这样,译者就成了文本的"操纵者".  相似文献   

3.
宋萍 《社科纵横》2006,21(1):156-157
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动机。译者出于什么目的要进行翻译,这就是翻译的动机,它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质量的高低。本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动机展开研究,认为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动机,并且在外在诱因的催化下产生。  相似文献   

4.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境,不仅可以使译者正确捕捉话语的核心,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也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8):125-127
在共名时代,赞助系统高度统一,文学翻译往往成为宏大叙事的派生。然而,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概括文学翻译的全貌,也往往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因素。20世纪翻译文学史的经验表明,共名时代译者的翻译伦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服从共名,消化共名与拒绝共名。  相似文献   

7.
苏春梅 《学术交流》2007,(5):155-157
翻译既是语言的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它既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又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文化差异是跨语言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造成翻译过程中信息走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文化信息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李育鸿 《社科纵横》2007,(9):177-178
"信、达、雅"是翻译的统一标准,在国际合作项目资料翻译当中,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根本问题都在于译者的英语水平和汉语造诣。译者不但要懂得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要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翻译是一门艺术,切忌"死译"和"胡译"。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是力求译文易解,二是要保持原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邴瑄 《学术交流》2007,(8):144-145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了“异化”(fore ign ization)和“归化”(do-m esticati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日文史书的译介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译介过程中,众多知识分子、文化刊物与机构参与其中,并形成四个特点:翻译活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地域上呈现两个活动中心;译者在译介过程中的慎重选择性;翻译活动的繁荣呈现短暂性。同时,译介活动还存在两点不足:译介活动的地域发展不均衡、史学理论书籍的翻译数量较少。尽管如此,日文史书的译介依然起到了开拓国民视野、启迪民众思想、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路东平译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程度。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又是理解的体现。原文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分析琢磨的过程。要忠实于原文、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译者须要透过表层,挖掘深层,捕捉“弦外之音”。本文就语法分析、背景...  相似文献   

12.
气象科技英语文献中常含有很多专有词汇,其句子较长且成分复杂。气象科技英语在很多情况下同样用被动句表达意思更为方便。翻译时可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转换成符合汉语的行文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气象科技文献时,译者应准确运用专有名词、科技名词、缩略词等,采用灵活的策略,以确保忠实于原文。在翻译气象科技英语文献中的长难句子时,首先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然后再找出句子的修饰、限定以及从属分句等部分,理顺语法结构,善于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表达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属性与美学观。文学翻译是通过译者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文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读者的美学要求,使人在美的感染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激励意志、汲取精神,给人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一方面,由于翻译与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在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惯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将翻译女性化,翻译文献中因而含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言。这些性别歧视涉及三个方面:描述原作与译作关系的性别隐喻、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以及译语使用上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翻译是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6):121-12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本移植选择活动,而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能否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本文从译者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和谐视角出发,以当下汉语文化典籍外译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可持续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在域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汉语文化典籍译作对外传播助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移情"是一种审美常态.诗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诗人常常通过移情把自己的情丝外射到审美对象中去.诗歌翻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把原作中的诗情化为另一种语言,在目的语读者中引起相似的审美和情感效果.  相似文献   

19.
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思想富有创见,研究涉及面广泛.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不自觉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奚晓丹 《社科纵横》2014,(8):143-144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变数很多。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这往往脱离了目的语与元语言的转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背景的文化差异,导致译入和译出的非对应性,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期望。因此,本文将从诗歌小句的视角,通过运用主述位理论来试图对英汉诗歌的翻译结果影响进行分析,解读诗歌元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移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该如何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