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行业、各群体之间融洽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的关系是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前提下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也就是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而建设和谐机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社会要和谐,机关要做表率,和谐机关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先导性和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社会要和谐,机关首先要和谐,作为机关中枢的办公室更应做和谐的表率。和谐是一种关系,构建和谐办公室,就是要在三个层面上构建"和谐关系":即微观层面上实现办公室成员的自我和谐,中观层面上实现办公室内部关系的和谐,宏观层面  相似文献   

5.
朱茂 《决策导刊》2005,(10):9-10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予和共同努力。没有文明的,高素质的公民,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有社会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了,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抓住提高全民素质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苏洁  孙桂华 《决策》2007,(12):52-53
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和谐.要实现最后一种和谐就需要领导艺术的和谐.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笔者认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领导者迫切需要深刻领会这一博学经典,努力增强领导艺术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7.
杨勇 《决策探索》2011,(8):40-41
一、和谐社会下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换言之,和谐社会即是实现整个社会的高度团结与整合,使得社会秩序井然、社会结构均衡、社会发展可持续。追求社会的有序、实现社会的整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基层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一、信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普遍的相互信任的纽带.在不和谐因素中,如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冲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不睦,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相互守信和信任.  相似文献   

9.
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社会要有序和谐,机关首先要有序和谐,而且要做有序和谐的表率。结合办公室的实际工作,就如何构建有序和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得到均衡和协调分配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可归结为两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对和谐的理解:社会和谐为理想。统筹发展是手段 “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思路,即依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李瑾 《管理科学文摘》2011,(15):202-2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人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力量,人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人内心与外在的和谐、人言与行的和谐、人肌体各方面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有助于达到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谐社会又为人自身和谐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张宇 《科学咨询》2008,(10):33-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孜孜以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决策探索》2008,(14):38-39
一、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般而言,和谐社会指的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在新世纪,我们党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核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统领人类走向完全意义的和谐社会的历史伟业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并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和谐的因素.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根本性的物质前提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的种种矛盾.社会和谐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而且是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特别是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技术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公务员队伍,他们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建设骨干力量,又是着力解决社会和谐突出矛盾的重要对象。因此,政府人事人才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会管理既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问题又可以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只有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才能够有效发挥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阁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措施包括:社会管理理念、社会组织、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引起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这对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热和谐相处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使社会实现持续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实现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深刻认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高校,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而不同”、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校园。而溯源历史长河,探求现实生活,高校都被视为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和发源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因此,高校党委必须深刻认识和谐校园的内涵,努力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