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原有的城市统计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进行城市统计已不能确切反映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先确定城市统计的层次,再确定指标体系。我国城市统计可分为五个层次:(1)大城市地区,指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包括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两部分,(2)区域中心城市,包括50-100万人口的较大城市;20-50万口的中等城市和20万人口以下的  相似文献   

2.
现在,省级城市住户抽样调查中普遍存在样本构成与总体构成不一致的问题.以河南省1984年的情况为例,全省共有17个市,其非农业居民的构成情况为: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占33.5%,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占38.8%,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占27.7%;从这17个城市共抽出1,300个调查户,其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加快,并日益显现出以城市群带为主,中小城市迅速增加,城市化势头向中西部地区推移的发展特点.据建设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设市城市已增加到640个.全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有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有373个.中小城市进入历史上最快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择合适的规模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无论小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都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2)规模经济的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和整体来说,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一、分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美国城市化新特点 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以后,美国的城市化无论是其发展水平、发展规模还是城市体系,都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总体看来,其城市化水平、速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从美国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美国城市化主要依托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在大城市涌现,大城市急剧膨胀,从而使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在整个国家经济和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并进而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前,美国4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29座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波士顿到华盛顿、匹兹堡到芝加哥和洛杉矶至圣地亚哥三大城市带,城市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3.  相似文献   

6.
__。_。___间,由国家基本建设竣工的住宅建筑面积就达5.7亿—””””—————一’”平方米,超过以往29年竣工住宅面积的总和。I二_.^I__._1_二__I人均居体1.大、巾、,JI城市居民唐佯水平不一。小圾市居!数111,夫¥知,住水平高于大、中城市,而大、中城市又高于特大城一一一一一一L二二上二二二二一L二二二二1一Jd二市。在全国323个城市中,177个小城市(20万人口以全国总计1323 19777.11【59661。24【6.10 下)的人均居住面积为6.65平大米:94个中等城市北京!11 417.20 i 2743。99 i 6石8(20~50万人口)的人均…  相似文献   

7.
《四川统计》2011,(4):4-5
大城市发展并不意味单纯扩大现有大城市规模 单纯强调发展大城市也是不够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协同效应。从城市的区域布局角度看,一个以特大或超大城市为中心、由几个100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一个更有利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后者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群的结构,减轻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使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像北京、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及差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2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全区有地级市5个,县级市15个,建成区面积588.23平方公里。尽管我区城市发展数量和占地面积均居全国中游水平,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特点是大中城市扩容缓慢。按城区非农业人口划分,全国31个省区市中,拥有2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的城市13个,内蒙古为0;拥有100-200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24个,内蒙古仅有1个;拥…  相似文献   

9.
马可冰 《四川省情》2001,(12):33-34
澳大利亚约有260万个企业。以雇员数为标志划分企业规模。0-4人为微型,5-19人为小型,21-49人为中型,100-199人为大型,200人以上为特大型。全国99%以上的企业都是0-19人的微型、小型企业,50%左右为雇员的企业。澳大利亚政府对企业实行抽样调查,由联邦统计局负责方案设计、调查组织和数据处理。联邦财政所需经费。  相似文献   

10.
集聚经济与中国城市体系优化──跨省迁移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中小城市偏向型城市化政策导致了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使得经济增长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体系在1990-2000年间变得更加扁平化。但随着城市化政策的调整,2000-2010年间,大城市的增长更具优势,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逐渐得到优化。使用跨省迁移人口作为城市经济集聚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沿海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提供的经济集聚力是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原因。依据城市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预测中国大规模城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努力降低迁移成本。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城镇化是由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关镇、中心镇、建制镇和自然村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流入大城市主要还是以打工为主,真正希望在大城市定居的农民只是少数。考虑到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民收入低,真正能够吸引农民到城市定居的还是各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此,在下文中我们所说的城镇化主要是指由城关镇、中心镇、建制镇和自然村组成的城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将城市福利分为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基础上,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城市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福利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都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规模城市的福利差距很大,少数特大城市的非户籍福利水平高于其他城市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总和。城市福利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宁愿到特大城市作非户籍居民,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作户籍居民,特大城市即使严控户籍,也无法改变人口膨胀的态势。因此,特大城市人口疏解不应靠户籍管制,而应致力于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3.
数据中部     
《统计教育》2005,(10):52-52
一个城市群中部现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城市群已经形成五大城市圈:武汉“1+8”城市圈(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长株潭城市圈(长沙、湘潭、株洲),昌九工业带(南昌、九江、景德镇),郑洛汴工业轴(郑州、洛阳、开封)和安徽“一城四市”经济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它们对整个中部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大经济带中部城市大多沿长江、京广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借助DDF及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7—2017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优于技术效率,并成为决定当前城市绿色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对城市规模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体上可划分为前期抑制、中期积极促进、后期小幅促进三个阶段,门槛值分别为88.7万和300.1万。最后,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城市规模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内在影响路径。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持续减弱,直至不再显著;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则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且促进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着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个省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幅员面积和人口,分布着大大小小600多个城市,并且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一线城市可以领略都市魅力,二线城市可以开阔视野,三线城市有些小城文化,四线城市有些别样风情。一般人是不会走遍这四类城市的,如果你有幸走过,你就会发现中国城市并非千城一面,市井处隐藏的是中国城市的多元化。城市的多元化可以通过手机App的使用习惯来辨识。北上广深人的手机里必备一款导航软件,而小城人则只将智能手机当成一款游戏机;一二线城市的人喜欢没事发发微信微博,三四线城市的人则不喜欢将时间浪费在移动设备上,认为这远不如一个电话约出来聚餐来得酣畅;手机的商业用途在大城市被更广泛地使用,而在小城市却被主要用于听歌、看视频等娱乐方面。  相似文献   

16.
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存在着对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以及大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贡献的规模效益与辐射、服务功能,我国应当走集中型发展大城市的道路,甚至应当超前发展大城市。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根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教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扩大了城市的贫富差距,增加了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的压力,造成诸多难以治理的“城市病”,中国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应当走分散型的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尤其是要积极发展小城镇。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对事件的认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倾向于后一种意见。自50年代就提出城市规模不宜过大,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指导思想,直至80年代我国仍明确地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因此,一直到现在,大城市的发展便成了人们思维中的“禁区”。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来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特别是防范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挑战。一、特大城市的演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地区数量增长迅猛,  相似文献   

18.
● 1958年 1月 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施行。自此 ,中国公民有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制 ;● 1977年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下发 ,限制户口从农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迁移 ,提倡反方向迁移 ;● 1984年 ,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通知》 ,允许长期在城市务工、经商、办企业的农民 ,在有住所的前提下 ,自理口粮进城入户 ;● 1985年 ,我国首次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将户籍管理向现代化推进了一步 ;● 1985年 ,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  相似文献   

19.
都市经济圈的基本内涵,都市经济圈,是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形成的,由若干个大城市为核心,与邻近的一批卫星城市,连同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群体,同时也是人口和产业的密集区,按都市圈的规模,实力及其影响的大小强弱,还可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都市圈。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真正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出路,是走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的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是支撑,城市是载体,工业实力发展强大了,城市载体功能建设完善了,就为农村从事农业产业人口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转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在城市化途径上,我积极赞成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少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从单位面积产出来看,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综合发展成本,是人口少于10万人以下城市的1/6~1/8,小城镇每平方公里提供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大城市的1/3。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中小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