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庵埠明清石门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传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1)
庵埠明代石门簪形制为圆形,纹饰为图案;庵埠清代石门簪形制为方形,纹饰为文字。它们集绘画、书法和雕刻于一体,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某一角度反映了明清粤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2.
陶运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15
钱斐仲,名聚瀛,字斐仲,号雨花女史,清代女词人,是继李清照之后第二个有论词著作的女性。其《雨花庵诗余》及《雨花庵词话》的版本并不复杂,但目前尚无系统介绍。考证可知,《雨花庵诗余》有稿本一卷、同治七年刻本、《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本、《全清词钞》本等版本,而《雨花庵词话》有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刻本、《词学季刊》本、《词话丛编》本。 相似文献
3.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3-38
今文经学是西汉的显学,但到东汉开始衰落。今文经学的衰落,固然与烦琐化、神秘化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各以家法教授的博士制度有关,而最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与现实政治的联系。今文经学的历史任务是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作理论论证,《白虎通义》标志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故成为今文经学由盛转衰的关节点,这是今文经学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赵良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21-124
唐甄在《潜书》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探求王朝兴亡、历史盛衰之鉴。他注重从人事作用上对历史盛衰之理进行考察,认为君主是王朝兴亡、历史盛衰的重要决定因素;他认识到社会风气对社会治乱兴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他还有"众为邦本"、"富民"、"养民"等重要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5.
齐国由初封时地处一隅的东方小国,到终太公一世成为大国,进而在春秋时首霸诸侯,战国时争雄天下,这与齐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关。而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齐国为什么在五国伐齐时不堪一击?齐国为什么在秦国相继灭亡其它五国之时,竟然坐视不管,最终出现不战而亡的历史悲剧?齐国军事力量强盛的经验固然值得我们认真总结,齐国军事力量衰弱的教训更是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林晓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2):28-31
孟子对唐尧以来历史盛衰进行总结,从仁义与人心等方面来探讨历史盛衰的原因。其天人观虽存在天命思想因素,但更多的是强调人事。孟子的历史总结不仅反映出其丰富的历史知识,而又体现出其历史变化的观点,在中国学史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73-76
铁勒同罗部是中世纪活跃在我国北方草原的一支重要的部族,其早期先是在反抗突厥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又在外族的打压下走向分裂,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成为唐中期藩镇争夺的一支重要力量。天宝十四载,在安禄山发动的叛乱中同罗兵士便成为叛军所倚重的一支奇兵。详考铁勒同罗部在隋唐时期的兴盛、分裂和迁徙的全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厘清有关这个部族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牛春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唐代儒学经历了盛、衰、起、落的曲折过程。本文试图讨论这个曲折过程的具体情景、形成原因,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及佛老之学高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孟繁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63-65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蜀国国势弱小,却也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究其盛衰兴亡的全过程,因素固然复杂,但人才原因不可忽视.刘备得以入川建国,是早期人才兴盛的必然结果;中期人才由盛而衰,是其自身不可抗拒避免的痼疾使然;后期人才严重匮乏,不能进取,只能守成,终于难免亡国之祸. 相似文献
10.
王晓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优越的地理环境曾为春秋初年郑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变,同样的地理环境却直接阻碍着郑国的发展,成为郑国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兴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缠足影响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主要思想依据,但晚清知识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观念初由传教士发其端,甲午以前并未引起士人的多少关注,主要的思想交锋是在外国传教士及受其影响的中国教徒之间展开.甲午后,缠足影响国家富强的说法日渐流行,争论逐渐在中国士人间展开,特别是在反缠足运动积极开展的南方地区,争论显得尤其突出.新政时期,类似说法已非常流行.官方和民间都有很多人改变了以缠足为琐屑的观念,承认它影响了中国的富强.但争论仍在继续,并逐渐逾出南方而扩大到北方地区,发展成一场全国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郭名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1):82-85
金石学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除认识其历史价值外,还很重视其书写艺术价值。他们不仅努力探讨文字产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而且通过艺术实践表现书法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清代"尚朴"书风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与书法文化密切相关的其他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至清所修五部凤翔府志反映了明清时期凤翔地区的社会状况:1.明末战乱使凤翔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2.清初豁免地丁、兴修水利和道路,恢复了凤翔经济,又广泛任用汉人作官并旌表忠孝节烈,稳定了凤翔社会秩序.3.乾隆年间,凤翔地区人口耕地增加、市镇恢复、城池修葺、学校兴办,呈现盛世繁荣景象.4.生产力低下和剥削残酷使农民生活仍然贫困,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教育落后导致的民众观念的保守愚昧,使凤翔社会盛世局面的难于持续. 相似文献
14.
袁轶峰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
通过对清代贵州大定府铅铜矿产的考察,其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是流民问题,粮价问题、私采滥采、贪污等。面对这些问题,清政府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在形势变化的情况下,矿业政策也频繁改变,经常采取旋开旋闭的措施,政策的摇摆不定严重影响了大定府的矿业开发。咸丰年间发生的贵州苗民起义对大定府的矿产开发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之后呈衰败之势,直到清亡再也没有复兴。 相似文献
15.
略论晚清民信局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昱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0-64,70
在清代"官民分立"的邮递体制下,民信局承担了传递民间书信的主要任务。民信局灵活的收寄方式、低廉的寄送价格、完善的传递网络,有效地推动了民间社会信息的沟通,促进了民间商业社会的繁荣。而它独特的运营手段,亦为大清邮政的建设提供了范例与经验。但在清末日渐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民信局体系难以保障信件、财物的安全递运,最终在清末制度转型过程中完成了历史使命,为大清新式邮政体系所兼并。 相似文献
16.
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段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6):43-47
文章认为,改土归流后,汉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多种方式向土家族地区渗透.土家族文化在强大的汉文化作用下发生变迁.土家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变化,汉族的许多价值现在土家族地区得到确立.通过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土家族文化得到发展,土家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与此同时,汉文化传播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土家族一些优秀的文化因为统治者的破坏而丢失,汉族文化的一些消极因素也进入了土家族地区. 相似文献
17.
刘政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3):67-72
元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封建王朝,虽然有大量的奴隶制残留,但是元代的经济特别是商业却在中国古代商业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元代的商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大批的西域商人东来进行贸易,海外贸易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商业中所得的税收已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重商”的思想和元朝统一后所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令鼓励和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元统一后大力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建立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改进手工业工艺,在全国推广纸币.色目人为元代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金石学的衰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5):32-35
宋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金石考古之学 ,在宋徽宗时有了极大的发展 ,但也是其衰歇之始。其在南渡后逐渐走向衰歇 ,原因大致有三 :一、古器物来源大大减少 ;二、南渡史家注重当时的近现代史 ,而无暇顾及前代制度 ;三、学者反思靖康之祸 ,以徽宗好古器为其失政之一端而不再热心 相似文献
19.
杨银权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8-72
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作为世居关外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取代大明王朝,除了八旗劲旅的强大和无坚不摧外,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归降对明清易代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参与,加速了明清更替的完成,缩短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许总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5):57-61
明清之际社会矛盾的激烈化和天崩地解的大变乱,促使思想界进行深刻反省和思考,众多一流思想家和庞大的思想体系,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史既辉煌又独特的时期。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在对程朱理学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体系性、现实性、民族性特点。从思想史传承角度看,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总结;从社会性改造角度看,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则对以后的民主主义思想产生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