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是在学习“王字”一脉的基础上融汇诸多名家的精髓而形成的一种书体。“瘦金体”书法的艺术特点,一是具有独创性,且能够入古出新;二是其书法在结体和用笔上特征显著,具有可识别性;三是其气象文雅萧闲、率真自然,又兼具帝王风范。“瘦金体”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虽然不大,但是仍有后人薪火相传。学习“瘦金体”书法主要不在于刻意地追摹其结体和笔画上的特征,而是在于追求它内在的精神气息。  相似文献   

2.
周俊杰先生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是近年在书法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及普遍关注的当代书法创作理论主张。这一主张突破了传统书法以晋唐为宗法的思维与创作模式。提出宗法秦汉魏晋的崭新书学思想。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书法“经典”的重新审度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这一理论主张的开创性价值与指导意义。并对理论的完善及能动地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汉文化独有的艺术,熊秉明先生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说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它是对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最地道的阐发和表达。本文通过对书法这一“文化核心的核心”进行反思,反思的角度是由现代书法的案例透视传统书法,从现代与传统的对抗中领会书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4.
家传和师授是唐代书法教育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官宦之家,典籍丰富,范本精良,世代承传,既是书法家传之条件也是其特点,家传保持了书法艺术承传的连续性,但也对创新带来了局限。教学的直观性和古迹范本难觅,促使在家传之外另辟师授之蹊径。“口传手授”,不仅使唐代书法教育呈现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唐代新书风的创立。  相似文献   

5.
观闻 《北京纪事》2015,(12):104-105
童年时,狄连仲就对书法有一种偏爱。每天放学回家,父亲也会叮咛一声:“没事写会儿字。”从描红模子开始,书法便在他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相似文献   

6.
传统书法教学以技法为主 ,忽视欣赏的倾向是导致学校书法教学效益不高和学生书法能力发展不全面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 ,本项研究基于“大美育”思想提出“书法欣赏教学”法 ,并用实验法证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书法欣赏教学比传统的书法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  相似文献   

7.
书法传统是一个由“技”、“法”与“道”三个层次构成的,以艺术家的内在情感体验、审美与情感抒发为内在动力,书法艺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为外在驱动力的不断流失与替补的动态螺旋状发展系统.书法传统伴随着传承而产生的信息流失与解读的信息差异决定了今人对书法传统全面准确把握的缺陷性与不可能性.书法传统对于当代书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基于特定目标的书法创新主要通过书法作品层、技法层和道这三个层次的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对“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指出了“意象”是中国人体悟自然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必然选择与智慧;“意象”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易》象同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意之所承、象之图载→忘言得相、忘象得意→奢靡形似、华丽新奇→理气合一和超以象外的发展过程。并对书法意象理论从哲学与美学、书法意象史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从书论层面揭示了书法意象的主要规律为书法形、势与态之象来于自然,皆从自然会悟意化而得,且经过了意形到意理再到意神的发展过程;书法意象的表现贵于澄神静虑、适意任情、意在笔先且字字意别;书法之法得于法象而取意;汉字之六书奠定了书法意象的文字基础;书法意象具有人书合一的寄情性;六书体的产生皆来源于意象;书法意象贵在神、心、气、手相合不二等主要结论。进而探讨了书法意象体系的宏观建构,并指出了书法意象理论研究应包括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米书法初学唐人,后以晋人书法为指归,尤好王献之书法,其书被誉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对后世影响极大。米的书论见解独到,认为书法批评“要在入人”,他对宋代诸家的评点入木三分,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也一分为二地看待,但他一味褒晋抑唐的书法史观失之于偏颇。米在绘画上也取法晋人,但又敢于标新立异,独创术家云山,为后世所称道,他提出了“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追求天真平淡的风格,奠定了文人画的美学基础,成为明代董其昌著名的“南北宗论”的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0.
祝嘉先生一生于书学研究 ,乎书法创作 ,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书法教育思想可以概括成“相济相助”说、“全身力到”说和“读书养气”说三大方面。“相济相助”说要求学书者从深层找到各碑帖、各书体之间的互补之处 ;“全身力到”说要求习书者全身总动员 ,把笔力流露到字里行间 ;“读书养气”说要求学书者胸罗万有 ,从字内字外两方面养气。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王世贞首次集中以“古雅”论书,其审美价值观念倾向于古拙、含蓄,着意于意趣表达。由于他对“古雅”的推崇,也使这种美感属性从普通层面逐渐提升为书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宋四书家之一的米芾平生涉猎甚广,以书法名世,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名垂千古。本文简略介绍了米芾生平、嗜好与精神风貌,着重论述了米芾的书法师承、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体会独到的书法技巧等,并论述了米芾书法存世作品的现状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蕴深厚,本文通过对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分析研究,探讨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文本从对故乡山水的留恋,对西北女性的赞美及为其鸣不平,作者的商州情结,对故乡生活苦难的反思四个方面,展示了贾平凹对西北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西北地区落后观念的担忧。通过商州故乡仁厚纯真的民性风情展现西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海瑞基本上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格形象树立着。虽然诗歌与书法不是构成海瑞人格的主要因素,但是诗歌构成了海瑞人生的闲逸品格,书法构成了海瑞人生的艺术品格,通过对其诗歌和书法创作的解读,能够补充海瑞人格长期被忽略的其他因素,从而复原海瑞的立体人格。  相似文献   

15.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序和后记,已经构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学景观。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窥探出贾平凹创作的心境,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与艺术思考。梳理贾平凹初登文坛到至今的小说创作历程,我们可以从其小说创作的“序言”和“后记”中,发现贾平凹小说创作心境的流变,即前后经历了从激越到平和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