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整部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重视.文章基于作者自建的《红楼梦》诗词汉英平行语料库,借助语料库软件,从词汇层面对《红楼梦》诗词的两英译本——霍克斯和闵福德合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本呈现出的不同译者风格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霍译本用词更为丰富,重视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其复杂句的数量远多...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的产生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木兰诗》产生于隋末唐初。《木兰诗》的本事当与诸多方志书中所记载的隋代营廓镇魏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有关。《木兰诗》的第一作者当是魏木兰本人。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英译本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 of Marsh.本文笔者将对这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的风格转换及文化移植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5.
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视角,以《道德经》及其英译本为个案样本,分析总结了汉语词、句、章三个层面的模糊语言个性。通过比较原本与英译本得出汉语模糊性具有语言经济性的结论,通过比较汉语译者与英语译者的英译本,说明本土译者具有汉籍英译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名著 ,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难得的小说精品。将这样一部巅峰之作译成英文 ,困难之大可想而知。然而 ,令人欣喜的是 ,我们已有了《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 ,其翻译风格各有千秋 ,瑕瑜互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若干译例分析 ,从表示概念的专有名词翻译、语言质朴自然、简洁精美、准确生动等方面 ,探讨了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有四部英文译本,不同译本展示了相悖的物语世界。基于译文特色的视阈,采用文本细读、对比研究、引入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等方法,对末松谦澄、Waley、Seidensticker、Tyler四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发现末松译本原文用典把握正确,和歌翻译妥当;Waley使用归化译法,译本选词优美,行文典雅,但专有名词多处误译;Seidensticker用异化原则处理译文,题名翻译不妥,和歌误译;Tyler译本多用长句,用双句手法翻译和歌。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核心单位的翻译处理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众多译本中,翟理斯的英译本是其中选篇最多、影响最大的。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发表于2003—2012年间的17篇研究翟理斯英译本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力度不够、研究视角狭窄、研究篇章有限等问题。应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视角、重视《聊斋志异》的诗歌翻译等,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优化,以期对今后研究《聊斋志异》英译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译者序言是翻译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译者的翻译理念、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以及翻译生产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翻译的关系。在《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序言中,James 与Goldblatt的序言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James“百科全书”式的译者序与 Goldblatt“作者本位”式的译者序折射出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序言中呈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分别代表了受学术研究和个人兴趣所驱动的两种翻译实践活动,James的翻译实践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倾向,重点关注原作的思想性,注重挖掘原作的学术研究价值,并对原作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现象做了诸多价值性的评判;而Goldblatt的翻译实践则更注重通过提供创作者的背景信息来引发读者思考,并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两位译者的主体性差异也展现出译者的“历史性”和“合法偏见”对丰富原著生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即王椒升译本与朱纯深译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指出王译本做到了忠实原文但过于机械,朱译本做到了灵活变通,但在有些地方有些脱离原文意思。最后指出,在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机械照搬;既灵活变通,又不能脱离原文。  相似文献   

12.
13.
笔者按照业师孙继民先生的要求阅读了师祖唐长孺先生发表在《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的《〈木兰诗〉补正》一文,相信大家对《木兰诗》都不陌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只是其中的一节,初中语文课本上这样描述《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作品反映的…  相似文献   

14.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围城》英译本出版后深受好评,但也遭受到不少批评,多是立足于目标语的角度,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本文从语言、风格、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围城》英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以《孝经》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译者在专有名词、句意表达,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不同究其根本乃是源于不同文化圈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霍姆斯和图里等人构建的描写翻译学采用的描述性方法为现代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自1872年香港首现《水浒传》节译本至今,陆续出现了十余种英文节、全译本。,拟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从历时性角度研究《水浒传》的译介过程,考察该名著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译苓,按历史阶段对其重要译者及译本进行梳理,分析各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体共性,客观描述影响其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诸多因素,以期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汉诗注重简约,汉语读者往往比较容易推断出语境含义,而人称代词的省略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葬花吟》7种英译本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习惯,采用不同的人称视角进行翻译,从而形成了译诗意境的不同;古汉语中没有动词的时态,而7位译者却使用了不同的时态,以反映译诗中内容的时间差异,从而再现情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献有其特有的政治严肃性和敏感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现有32种语言译本,作为一种政治文本,报告的语言、文体和内容均具有较强中国特色。报告译文的接受者是关注中国的外国人士,受社会条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影响,译者在翻译时,要最大限度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使阅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真正实现对外交流和宣传目的。目前,对《十八大报告》异化翻译研究较少,本文根据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从词汇、短语和句子三个层面,从语言特点、用语习惯的差别等方面,以新角度对《十八大报告》英译本翻译进行研究,力求为政治文献精准翻译及党和国家政策宣传、文化传播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副文本理论为文本内外研究架起了一座衔接的桥梁,从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老舍《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视角,探究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各个英译本所呈现的历时与共时面貌变化:1945年,伊万·金将其改写成一部实现美国梦的浪漫主义小说;1979年,詹姆斯打造成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2010年,葛浩文构建了一部世界经典文学.《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不仅更好地诠释译文,探究译本的接受和传播问题,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正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的显化现象,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显化手段的重要性。译本中显化现象的运用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译者为了成功交际,必须采取显化才能将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及原语作者除了明示信息之外的隐含之意以更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让译语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