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过整理分析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理论、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精神及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角度论证美学本质是艺术情感与精神问题,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特质是对艺术情感和精神的本体主义追求。从西方美学角度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内涵,以艺术生命形式体验并挖掘现代艺术表现语言,为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提供美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情感与形象的关系中文系91级研究生钟文华指导教师李敬敏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艺术情感论》。文章从“艺术是情感的领域”出发,回顾了中、西方关于艺术情感性的论述,探讨了艺术表现情感的性质,研究了艺术形式与情感、情感与形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审美评价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研究音乐与情感问题上,西方哲学美学界可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现象学美学”的观点对音乐情感意义的理论影响颇深,本文仅就此观点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扩展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之视野,力求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贝尔、朗格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两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家。贝尔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前者看起来是强调“形式”,而实在突出情感意味;后者看起来是强调情感,而实在突出符号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在情感这一点上达到了基本一致。然而,在创造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创造艺术形式的审美心理动力方面,两个美学家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在美学观的错误根源上,两个美学家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6.
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弟子苏珊·朗格。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前提下,把每一种符号形式都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其功能是为生命情感构制表现性的形式。朗格汲取了卡西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提出艺术符号只有“表现情感的经验”,才能“成为表  相似文献   

7.
艺术不同于巫术、巫术艺术及娱乐艺术.艺术的根本特征在于表现情感,而不是唤起情感,更不是暴露情感.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公众的集体情感,其最终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审美情感的表现,是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普遍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关于情感与对象关系的论述,并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了鲍山葵对情感与感觉、主体与客体、艺术的物质媒介作用和认识在艺术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指出了鲍山葵“使情成体”这一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苏珊·朗格符号美学汲取了多学科营养,构建了严整的艺术理论体系。但论者多注重其与卡西尔文化符号学的继承关系,而对其心理学根源研究不足。事实上,朗格的符号美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借鉴颇多。前者的“艺术”与后者的“梦”原动力均为幻想,表现的都是情感,形式皆为符号。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朗格符号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艺术情感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艺术表现的是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为人类自我肯定的活动,是精神范畴的需求和交流。而情感是对人的主体肯定的冲动,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那表现正是人在情感交流中最直接、最深刻的形式,是它使人真正认识了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主体;探寻到生命底层的性灵和从未体验过的本能升华。艺术情感的表现是情感的内在实现,它不是为表现而表现,而是情感形式由生成到实现的结果。情感形式——它就是论证的源本,只有探寻到它,我们也就明确了情感的表现。为排除许多相似和混淆,我们先找到形式、情感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时,必然要碰到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等问题。以前的文艺理论,对情感往往重视不够。十年内乱期间更是走向极点,谈“情”色变。情感成了文学的禁区,谁要越雷池一步,立即会飞来“唯情说”、“人性论”等大帽子,殊不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①近年来,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情感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但研究的着重点,大多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情感,而对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涉及较少。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情感与创作冲动、艺术构思的关系等,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阐述了情感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不仅要表现自身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应通过产品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实现人性化设计,最终在产品和人之间建立一种深刻的情感层次上的关系,实现“人”与“物”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音乐关学体现他“绝对精神”的哲学理念,他的“精神哲学”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石之上,从哲学、宗教、伦理各角度阐述论证“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主导作用。音乐作为意志的体现,也是“绝对精神”的表现途径,作为一住哲学家.黑格尔所关注的是音乐所体现的内容,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所包涵的人的“精神”或“内心”,通过心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平时所见的各种“情感”“情绪”。黑格尔的理论揭示了音乐本质的一个层面,即音乐的表现意义,在19世纪时期美学的研究将他的论说归为“他律论”,与专注于音乐形式规律的“自律论”对立,从现今的角度看,这两种对立的学说,实际上是辩证的关系,黑格尔的论证中体现了“形式”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情感理论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整体分析,认为本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可以归纳为实体情感主义流脉和功能情感主义流脉,共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主情主义潮流。从理论本体的美学取向来看,可分为人本取向和文本取向:从情感本身的内外机制来看,它们探究了情与物的关系和情与理的关系;从情感表现的基本特征来看,具有非功利性和异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由卡西尔所创立,苏珊·朗格所发展和完善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把符号论建立在普遍的人性论基础上,认为人具有先验的符号能力,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论的美学体系。文章侧重从艺术的生命形式和人类普遍情感的逻辑类似角度简要讨论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的晚期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由早期的“自然人化”和“工具本体”转向了晚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李泽厚则提出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阵营依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从而引发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这便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浪潮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美学论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同时,这场美学论争也促进了中国美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情感表现和艺术知性是分析艺术作品的两个重要纬度。情感表现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主题思想和情感,而艺术知性则是艺术家藉以表达情感所遵循的审美理念和使用的艺术表现技巧。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家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结果。以分析凡高的作品为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情感与艺术向来密不可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是对情感的独特表现。作为艺术源泉的不可遏止的情绪,乃是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只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它是在审美状态下伴随知觉活动产生并转化完成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艺术符号则是它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人非草木 ,熟能无情。人类情绪和情感一经发生就对人类社会起作用。正像列宁所说 :“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高尚炽热的情感对于追求真理 ,探求科学都具有动功能的作用 ,而且音乐具有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人类心情的功能。从 1 7- 1 8世纪上半叶 ,在音乐文化中以巴赫与亨德尔的创作为代表的巴洛克时代的乐曲与声乐方面就有了一条美学原则“情感原则”使情感和其它精神状态在音乐中有了发展。所以我们常常这样说 ,音乐是情感艺术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 ,而情感又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 ,音…  相似文献   

20.
情感:审美文化学的重新阐释李林情感是艺术的根本属性。因此,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都将情感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对象。近代美学从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情感问题,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这是令人鼓舞的。然而,理论研究切忌固步自封,而应努力开拓进取,独辟蹊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