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与实践看,爱国主义、强国富民、和美共生、民主法治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基础。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形成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强国富民反映了人民追求国家富强与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础和保障;和美共生所蕴含的和谐统一、兼容并包、共生互补的精神元素及其体现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底蕴;民主法治则通过公共政治文化供给提供政治伦理价值和法政规范引领,在法律和制度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向心性、凝聚性、和谐性三个维度上的高阶状态,回答为什么要“融”、什么是“融”、如何实现“融”等问题对于民族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具有积极意义。以“融”为导向是党的民族工作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融”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为着眼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以打造立体纵横的共同体纽带为着手点。新时代民族工作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固物质联结、润化共有精神入手,不断增强向心性、凝聚性、和谐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内容。作为我国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民族政策,民族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杰出贡献、展现出各民族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全面平等。强化民族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制度化推进民族区域自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是民族平等法治文化的成功实践。坚持民族平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需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强化民族平等的法治保障;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夯实民族平等的制度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民族平等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统一司法考试是联系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统一司法考试和法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真正目的都在于建构符合法治发展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本文在对当前我国统一司法考试、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三者之间关系现状进行考察基础上,提出重新建构三者良性有序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设想,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8.
文化法治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中潜力空间巨大。在文化法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的地位;以法治的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认同;通过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文化安全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背景下,文化法治建设需要重视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重视地方文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维持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蕴含着树立法治信仰、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治思维、增强用法能力的法治素养培育目标。大学生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使命,其法治素养的培育,在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提升国民整体文明素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清晰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其他国家的现代民族建设的全新实践路径,必须放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下来审视、推进现代民族建构,在服务和融入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对民族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高度重视意识的主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实现理论政策现代化、民族意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基础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媒体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数字化媒体对各民族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全方位互嵌共融的重大意义,剖析网络公民、媒体平台和数字政府在运用数字化媒体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生成的法治原因,最终提出法律对策:应当完善网络公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数字化媒体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责任机制、强化数字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数字化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研究究竟如何建设,还应研究:法治与法律职业共同体,主要包括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抵柱作用,从行政性到职业自治的转型,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法治与大众法律文化,主要包括西方法治大众法律文化化的启示,中国法治与大众法律文化的沉思,中国大众法律文化转型的条件和标准;基本法治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政治法治化、行政法治化、经济法治化和社会法治化,以及特殊形态“一国两制”的法治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再整合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部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的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东风,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不断打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56个民族同心共圆中国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文章着眼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在更高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如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推动这五大基础路径,才能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和方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义务与责任,发挥着凝魂聚力的强大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内的民族综合体,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更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指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路径,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三个核心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到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法制改革,制定建设法治中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公正,通过法治重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不断加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全方位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项重大战略性任务。两者共源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历史演进相互成就,当代实践目标一致,内容关联,主体同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根基,是中华各民族共在共建共享的文明,功能价值上二者相辅成。因此,应以系统思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协同建设,以践行“两个结合”引领方向,以创新机制激发动能,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支点。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凝聚磅礴伟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立足二者的契合点,从如下四个维度着力,即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制度维度、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物质维度、必须坚持以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维度、必须坚持以互嵌式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维度,方能不断取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