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明中叶文坛活跃着以李梦阳、康海为首的秦陇文人集团.与同时的其他文人集团相比,秦陇文人集团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大都承继张栽的关学品性,讲究气节风骨,敦本好修.诗歌尊体溯源,尚情贵真,崇古雅,反对雕刻藻饰,奇崛峻峭,强调比物陈兴和铿锵协和,以创作的乡土性自豪. 相似文献
2.
王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3):103-106
道光年间,诗学观念出现了严重分裂;诗学观念的盛世镜像在诸多方面仍然得以延续,但已明显受到“性灵”说等诗学观念的讥弹。面对晚清诗学观念的重建议题,“弥宋”诗学试图在传统诗学范围内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但在本质上并没有越出传统诗学的藩篱;而龚自珍、魏源以他们所保有的“今文学”价值体系生发出一种批判诗学,形成了批判与干预社会现实的诗学价值立场,确为晚清诗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3.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诗学观点可分为原理论、创作论、欣赏论、批评论四个方面。王氏论诗,贵天全、自得,倡以意为主;主张诗歌创作要巧拙相济,词达理顺;欣赏诗歌时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诗味;在评价前代诗人时,他推扬苏轼,贬抑黄庭坚,而贬黄的目的在于批评金代李纯甫一派“尚奇”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汪国林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5)
北宋仁宗朝,文人雅集唱和活动频繁,唱和诗作特征突出。本文考查宋仁宗朝天圣、明道年间,洛阳文人集团的普明寺后园避暑吟诗会、龙门之游诗歌唱和、嵩山之游诗歌唱和、会隐园会吟这四次雅集唱和活动与诗作。其诗歌内容,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其次是政治抒情,再次是友谊之作;在诗艺上,尝试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手法;唱和形式以和韵、次韵、依韵为主;在语言上,清新流丽;体裁上,以五七言古体为主,都蕴含着诗歌发展的新质。 相似文献
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1)
姚莹既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又是嘉道时期经世文士的杰出代表。在诗学方面,受家族和时代的影响,姚莹强调古今并重,主张诗歌必须表现真情,同时又追求诗歌的道德教化、经济天下的功用,他的诗学观念熔个性自觉意识与士大夫情怀于一炉,显示出继续与新变交汇的特点。姚莹诗学观念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无论于桐城麻溪姚氏家族诗学还是桐城派诗学,乃至于晚清诗学,其所具有的转关意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6.
王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2-39
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和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对闻一多的文艺思想和诗学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闻一多诗学在20世纪中国诗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先驱者的意义,他在跨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诗学作了全面的融会与打通,从形式美学、艺术人学、历史诗学三个方面完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建构,成为本世纪中国诗学的巨大丰碑。 相似文献
7.
陈东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0
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柳亚子、陈去病等十七个文人在一起雅集,饮酒作诗,抨击时弊,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文人聚集或结社,是被当权者严格禁止的事情。其实,早在清朝立国之初,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特别是为了防止知识分子进行反清活动,清政府就严禁文人结社。“顺治九年,礼部颁天下学校卧碑第八条云‘禁立盟结社’。”(俞正燮《癸巳存稿》)雍正时期,凡结社者要被“定例拿究”。 相似文献
8.
代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4):39-43
张祜与韩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诗学观念方面,其中既有相近的观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对《诗》《骚》的接受角度不同和对历代诗歌的评价不同是他们诗学观念的主要分歧,由此造成了他们各自诗歌的不同风貌。张祜的诗歌与韩愈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已表现出中唐向晚唐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者对华兹华斯的个人主义倾向持贬斥的态度.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强调想象和感情,其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均表现出对个人的关注,与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有着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华兹华斯以诗人的身份,从诗的宗旨等诸角度诠释了个人主义思想,展现了诗人在工业化革命时期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理解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理解华兹华斯甚至整个浪漫主义诗歌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傅丽颖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
19世纪加拿大联邦诗人兰普曼在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里,以"诗人"和"诗神"为题材,就诗人应具备的特质及其人生观、诗歌创作的外部客观环境、诗歌优劣评定的标准等问题,明确或含蓄婉曲地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观,折射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他的深刻影响及其对诗歌创作发生学、诗歌的社会接受和积极的社会作用认知的深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