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直播技术的精进使得网络主播不断涌现。网络主播通过虚拟身体在场形成个体自我,在与他者的身体表演互动中建构关系自我,在身体变现的过程中最终实现集体自我。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对身体如何成为消费品的阐释,也是对互联网平台中虚拟身体的行为与认同研究,同时隐喻着对技术与资本泛化所带来的身体霸权的反思。为消解身体所面临的霸权,既需要个体素养的提升,也需要社会规章制度的完善,依此建立起健康的网络主播行业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2.
青年网民的社会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逐渐建构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为青年网民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新的社会认同情境。网络时代青年认同表现出新的特点,即自我认同的双重叠合、群体认同的随意性、社会认同的兼容与冲突。青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多元认同建构机制是基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比较,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经历,是基于网络社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文化消费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其消费主体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消费对于建构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消费通过两条路径来建构社会认同:一条是通过彰显文化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实现消费的“示同”和“示差”功能,以此实现外显层次上的建构;另一条是经由教育型文化消费,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发展自我,从而使个体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对社会认同的内隐性建构。对农村青年三条社会认同建构路径的比较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积累文化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建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4.
周瑞春 《天府新论》2021,(2):117-126
随着网络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将网络空间作为“脱单”征婚的重要渠道。通过对网络征婚文本的大数据分析和个体深入访谈,本文认为单身青年在网络技术赋权下以文字、图像、影音等媒介载体进行自我形象展示、印象管理和择偶需求表达,本质上是一种网络人设符号表演的自我认同建构过程。单身青年“脱单好难”,折射出现代社会自我认知、自我呈现、自反身性确认的自我认同困境。基于网络田野的青年择偶文本调查也表明,个体社会交往与信任建构需要在一种主体间性的交谈伦理规范中才能实现,网络脱单行动只有融入更多情境化的身体在场以调和碎片化的符号在场,才能真正收获契合的伴侣、实现孤独个体的社会回归。  相似文献   

5.
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农民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层社会的建构过程是多种社会结构性力量与主体性行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主体身份确认、建构和类别化的过程.农民工自我认同与底层社会建构的过程体现在:制度安排和身份认同的困惑与代表传统文化的传统乡村的脱榫及自我认同的文化缺失、社会关系网络的隔离与自我认同的重新定位,个人认知结构、语言结构和方向感的丧失以及感受到的认知紧张和情感压力;农民工自我认同与底层的主体建构过程则体现在:在"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抗争过程中的一种空间实践与再生产过程,即通过空间的营造来实现一种防御性认同、一种弱者或在边缘建立的认同、一种"主体性空间"边界的建构策略与自我认同建构策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奢侈品消费呈现消费心理注重炫耀性、消费年龄年轻化、消费内容低端化、消费人群结构多元等特点。消费者出于对意义的追寻和身份认同的消费动机,与商品通过媒介构建的符号价值达成共识,商品(资本)、媒介、消费者(受众)三者合流,共同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奢侈品消费神话。在媒介建构的消费神话中,人对消费品追求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虚拟的象征意义,占有后喋喋不休地呓语和狂欢,背后则是生活意义滑落和商品异化的悖论。对打破这种神话进行了必要的探讨:传媒社会道义的回归,意见领袖的批判责任,以及消费者的自我救赎等,也许后者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后疫情时代,影像媒介在故事建构和文本叙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叙事也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观念。以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叙事实践,聚焦疫情故事的讲述如何建构意义、传递情感和社会认同。生命叙事实践作为一种"表现性话语",通过个体叙事积极地进行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和意义建构,在意义相通的共情场域中唤醒和联结情感记忆,并在情感创伤的"外化"过程中获得心理疗愈。同时,该实践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以情感话语和"去他者化"话语分别构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认同和共识是建构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途径,本文从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分析认同和共识的不同基础,通过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黑格尔的理论批判探讨从价值论建构当代社会共识的理论基础,提出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思维向以"我们"为共生形式的共识思维转变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赋予当今青年群体特有的爱国表达样态和情感表征。青年群体借助即时性弹幕技术缔造起互动仪式,不仅在虚拟空间下的集体狂欢中衍生了特定意义与信念,更是通过建构情感符号和国族身份来询唤现实世界的国家意识,由此创设出一种新颖独特的认同建构机制。在文化价值多元和集体记忆淡漠的当代社会,深入新媒介语境再现和重构国家象征符号,探索和嵌入创新性话语逻辑,成为巩固国家观念、凝聚价值共识和深化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下,农民工除有经济方面的需求外还存在人际关系重构、自身价值实现、乡土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需求。对四川省中部地区BM镇的民俗“反哺”行为调查显示,农民工回乡后以积极参与民俗活动、支持民俗传承、构建民俗活动圈、认同乡土记忆这四个维度来重构该群体的乡土文化归属。民俗“反哺”是基于乡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外出的农民工对家乡民俗事象的支持。其方式通常有经济支持、文化支持、情感支持、自身劳动力支持、动产与不动产支持等,以此来实现他们的乡土认同和自我价值,从而促进了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行业应运而生,主播与直播平台所产生的纠纷也因为网络主播的法律地位认定出现分歧而无法实现司法上的统一.在调查我国网络直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主播的主要行业特点,借鉴德国劳动法,对我国主播群体进行法律上可以规范的分类,完善以从属性为代表的我国劳动关系理论,为网络主播的法律地位认定和权益保护提供思路,为引导直播行业有序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认同是基于技术网络的网民主体围绕着网络化生存目标,在网络互动过程中展开的身份识别、信息共享、价值趋同的建构性行为共识活动,技术性、演化性、递进性、共在性是其基本特征。在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和网络自我互动三大动力作用下,网络认同得以生成,并呈现出自己的规律性。网络认同对个体与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实现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现实认同.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武志伟 《东岳论丛》2020,(12):176-183
社会参与作为积极老龄化的实践路径之一,是一项以社会团结的方式,维系老人自我认同连贯性的互动机制。以低龄老人为研究对象,结合志愿活动案例以及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可以发现,一方面,制度设置是自我认同建构机制的重要环节。适宜的制度设置会通过影响老人对行动、生活方式的选择与规划,进而影响心理认知的改变,最终实现自我认同的重构。另一方面,身体和家庭关系是影响这一机制成效的重要因素。身体机能是社会参与动机和形式的生产和衡量界域,身体惯例是其持续运转和价值实现的动力根源;家庭情感是社会参与着力维护和渲染的核心能量,代际差异是塑造其"补足者"角色的充分条件。因此,制度设置只有建立在对身体和家庭关系充分考量和有机延伸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参与所具有的社会团结和自我认同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普及运用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人们热衷于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交流信息、有效互动.网络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社会中,从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个体、群体、物的因素来看,都具有新特点,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基于这些新特点,可以归纳出在网络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规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过程中,基于价值本体论的认知认同是基础、基于价值评价论的情感认同是保障、基于价值实践论的行为认同是目标,三者相辅相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保证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借用亨廷顿对社会身份的分类方法,将三线建设者群体的社会认同分为族群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史料我们发现,三线建设初期,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共同构成了三线建设者社会认同的主要形态,而到了三线建设中后期直至现在,主观阶层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三线建设者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历时态下的时间轴,另一条是共时态下贯穿始终的"使命感"。时间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家对三线建设政策方针的改变,以及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体验,并最终折射为社会认同在不同时期呈现样态的转变。而"使命感"则很好地解释了三线建设者群体,无论是在三线建设初期的艰苦条件下,还是在三线建设后期直至现在个人境遇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均对三线建设保持高度情感认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时尚文化符号产品消费中,求新欲望、社会分层、群体身份认同是时尚文化产品受到青睐的基本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生产者的符号编码——大众传播中介——消费者解码"的过程。生产者与大众媒介为文化产品进行符号编码,消费者有意识地进行符号解码,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借由消费、使用和占有文化产品来追求较高层级的社会群体身份认同。在当今符号消费主导的时代,文化产品容易被"同质化",甚或仅存在"符号价值"。消费者容易陷入文化焦虑中,于是便通过消费时尚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取得社会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数字自我意识是个体通过对数字存在的体察、对数字身份的理解及其数字行为的实践共同建构起来的。数字自我意识驱动下的数字形象消费,是“Z世代”消费者在数字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与自我形象打造有关的一切消费活动,是消费者自我觉醒、印象整饰和行为投射的理想化反映,而这种数字形象消费最终也将实现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公共认同等多维平衡。随着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迭代,数字形象消费也将成为“Z世代”甚至更广泛消费者群体接入数字虚拟空间、展现数字自我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网红直播带货"成为一种新的重要营销方式,它不仅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物质需求,而且能满足个体的社交化情感诉求,但其中所潜藏的诚信缺失和个体消费成瘾等伦理失范问题较为突出。加强个人义利观教育、完善社会诚信监督机制,丰盈个体精神生活、净化社会消费风气,则是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形态的改变,加剧了非理性因素的“崛起”,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呈现出新的形态。网民成为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主体,网民个体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和对本我的释放,加强了个体对社会思潮的表达欲,形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表达现象;社会思潮群体通过社会认同的心理过程显现出群内偏好和群外偏见,形成群内情绪感染和对群外成员的非理性攻击行为。面对网络形态中非理性因素的增长和社会心理对非理性因素的促成,应当从网络新形式中的非理性识别、个人情感表达纠偏和群体心理疏导入手,提高新时代社会思潮的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