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国学术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和主题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道德素质、人身安全等,但留守儿童问题是复杂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将继续,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被制造出来.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出现了所谓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长时间以来,学者、新闻媒体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观察、研究不足。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描述、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就解决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试图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云  何红梅 《社会工作》2012,(11):57-6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呈上升趋势。本文在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工作的优势理论这一新视角,并运用优势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进行解析,希望通过挖掘和发挥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资源和优势,预防和控制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让这一特殊群体可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刍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由政府、群体和个体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甘肃省的17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主要有:安全感的需求、亲情的需求、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表扬和鼓励的需求、自主成长的需求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需要加强亲子互动,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加强学校的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吸纳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6.
龚红莲 《社科纵横》2006,21(3):80-8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人们关注的更多是那些进城的农村儿童、少年;其实,农民工子女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留守在了家里,即所谓的“留守子女”。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当前“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本文对深圳“姚圩街”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做了调查,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试着对农村地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意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性建议。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留守现状令人堪忧,留守状况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较大。大多数留守儿童是无奈留守的,个人倾向于结束留守状态。  相似文献   

8.
王体伟 《生存》2020,(1):0194-0195
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解决的分析和探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与儿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力图从中得出能够用于实践并有助于加快问题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的主动性、学习动机与自我评价方面没有差异,留守儿童在孤独感、日常交往、情绪稳定等方面的测量指标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是大部分农村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引入社会工作服务,设置专门的学校社工岗位,聘请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农村儿童、学校老师、监护人及家长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1000万留守儿童状况堪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统计局调查发现,父母双亲或一人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中,厌学、孤僻、滋事及人身受侵者相对较多。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中由于父母双亲或一人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未成年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大,成为一支数量不小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而且种种迹象表明,“留守儿童”数量还大有逐年增加之势。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组织河南省城调  相似文献   

11.
刘七生 《社会工作》2012,(10):19-23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弱势群体。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赖于养育儿童观念的改变;遵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保不违背儿童父母的意愿使儿童和父母分离;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取消户籍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安徽省淮北市某镇的两所学校四、五年级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因子偏高;在对人焦虑因子上,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低于非寄宿制学校;在过敏倾向因子上则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学校男留守儿童低于非寄宿制学校男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上,寄宿制学校女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学校。总体上,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寄宿制学校。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敏 《社会工作》2011,(10):54-57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社会转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剧过程中产生的。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核心。而家庭教育又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外出打工父母这个责任主体以增强其教育能力,同时积极争取社区、学校、社会、政府多方资源和力量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而这也将促进社会工作走进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打工经济"将会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这种打工经济的伴生现象也将长期存在。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如人身安全、孤独感高、社会性发育程度偏低、容易被同伴群体排斥从而形成内向、自卑、拘谨的性格等,而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地降低这些不确定性风险。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引入学校社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应对风险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闫伯汉 《社会》2017,37(4):59-89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起,我国社会工作开始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分析过去3年(2006~2008)的研究经验,将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新条件下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本文运用理念类型分析的研究方法,使用社会工作研究的理念类型分析架构,对近三年《社会工作》下半月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三年的社工学术研究,研究内容偏向宏大叙述,轻视实务研究;研究的社会单元聚焦于宏观系统;研究对象较局限于儿童青少年、老年等传统领域;而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的理念类型为:“社会问题—社群一儿童青少年”理念型。文章就社会工作的学科状态、研究使命、服务目标和介入取向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今后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认为要借鉴国际经验。建构本土特色;重视学科理论。强调研究方法;提升实务能力,强化证据为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造成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具有少子老龄化、身体多病且精神空虚化、收入水平低且劳动强度大等特点。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困境。为此,加强孝德文化教育,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并加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为家庭养老创造人力条件;鼓励"空巢"老人将土地使用权返还村集体,由村集体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收益进行分红;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加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力度等,是应对这一困境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创新》2010,4(2):116-120
在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弱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加上有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不完善甚至日渐凋敝,导致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群体。"低龄寄宿"对小学生的早期社会化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外,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