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于1922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驻华同学会的步济时(J.S.Burgess)、艾德敷(D.W.Edward)等人倡议发起,步济时任系主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初建时即注重培训社会服务专业人才,讲授的课程着重于社会服务及社会调查。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  相似文献   

2.
陈达教授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始人,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0余年,新中国成立前曾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美国留学期间,跟随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奥格本(William F.Ogbum)等研习社会学。1923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学习社会学的人一般都知道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传到美国后,为时不久,美国的社会学研究的声望便超越了欧洲,其主要原因乃是此前欧洲社会学偏于理论研究,而美国的社会学偏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20 0 3年 8月 2 8日 ,中央财经大学在校内隆重举行社会学系成立大会。大会由王国华副校长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李玉书宣读了成立社会学系的决定和任命名单 ,王广谦校长和李玉书副书记为社会学系授系旗、系牌、系章。王广谦校长讲话指出成立社会学系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要求 ;社会学系主任李志军博士在发言中汇报了社会学系以多学科交叉优势为基础 ,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读书会”为培养人才措施的发展规划。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徐宝力处长在讲话中对社会学系的发展与就业设计提出了指导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学会…  相似文献   

4.
魏昂德(Andrew Walder,又译做华尔德):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祁冬涛: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时间:2006年8月5日地点:斯坦福大学Encina楼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学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学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学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学研究领域周长城本文对美国的大学中的社会学系和大学社会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总体分析,并以美国社会学专业中排名前十名的大学社会学系为案例,剖析了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趋势。这种对国外大学社会学专业状况的研究对我国如何制订21世纪的社会学学...  相似文献   

6.
吴文藻先生是1923年怀着“教育救国”的志愿,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送往美国留学的。1928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和“最近十年最优秀外国留学生奖”。1929年年初回国,受到清华和燕京两个大学聘请。因其未婚妻谢冰心在燕京任教,他就进入了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  相似文献   

7.
补充1994年1—7月 1月—1995年1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处辉两次赴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访问,合作研究“中国学术信息的多媒体系统整理”。 1月—1995年1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彭华民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讲学,主要讲授“中国家庭”。 1月18日 “上海社会学界如何参与浦东开发研究座谈会”召开。(《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月 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社会学学会举办“第三次农村社会问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金陵大学的前身是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书院设博物馆(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和神道馆(神学科),1890年设成美馆为中学部。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于1931年,隶属于文学院,柯象峰为系主任。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早期社会工作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个美国人,他就是葛学溥(Daniel H.KulpⅡ,1888~1980)。1913年,葛学溥来到中国,次年开始主持沪江大学新成立的社会学系,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创办了著名的“沪东公社”,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有影响的社区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0.
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提到:“大学里,工学院的学生看不起文学院的,文学院的学生里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学系的,哲学系的看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系的看不起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学生没有学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这段言论最近一个月连续两次遇见,一次在杨东平先生在北师大教育学院研究生学术节开幕式的讲座上,一次在《读书》2008年第4期上,作为一名教育系的学生,不免受些刺激。  相似文献   

11.
弗兰克·帕金(Frank Parkin)是新韦伯主义分层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比如他十分清晰地阐述了韦伯主义的社会屏蔽思想。帕金比吉登斯的年龄要大些,他于1931年出生于英国。他和吉登斯一样都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从1958年至1961年,帕金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三年本科,1966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的1964~1965年,他曾在吉登斯读书的学校赫尔大学任助理讲师。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到肯特大学(Kent University)社会学系教书,历任讲师、副教授(reader)、教授。  相似文献   

12.
我读大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周先生:一位是周谷城,一位是周予同。两人同年(都生于1898年)、同学(都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北师大前身。周予同学中文,周谷城学英文)、同行(都改行教历史),所以人称“复旦二周”。“文革”初起,二人以“反动学术权威”的身份被揪出,  相似文献   

13.
提起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现在官员、学者和教会人士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相适应”,意思是宗教(当然包括在中国的基督教会,且天主教或曰“基督公教”以及基督教或曰“基督新教”的教会在内)要与社会(特指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想,我们更应该说的另外一个词是“做贡献”,意思是宗教(在此特指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必然而且已经与社会(在此指中国社会)相适应,并且已经从“相适应”走向了“做贡献”。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大学之疑     
天南地北的大学都在争创“一流”。动辄“国际一流”,轩昂乎,恢宏乎,“争创”得让人瞠目结舌的。但,这里边有两个问题不太清楚:(1)“一流”什么样?(2)你现在是几流?(1)说的是你的“争创”的目标:(2)讲的是你起始之点。如果这两点都闹不清楚,那么争创“一流”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公办高校兴起多种办学形式)和大学实力的数字化生存(最典型的就是以博士点数量为主要指标的学科建设)双重催化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各个学校纷纷启动了“重组”、“兼并”、“引智”等战略措施,以确保自身在新一轮的洗牌运动中不被淘汰出局。在此背景下,高校之间展开的人才争夺战最为引人注目,许多高校为求得“学术大碗”的青睐,作出各种高价承诺,俨然已成出手阔绰的暴发户。而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因占据了显而易见的区位综合优势,从而在人才资源的争夺战中成为惹人艳羡的最大赢家。  相似文献   

16.
从年初至今,“暴走鞋”俨然已有当年的“宠物蛋”风行大江南北的景象。这种源自美国、被珠三角厂家发掘其市场潜力的异型波鞋,特别之处只是鞋底加装了轮子,可以随意收起(步行)支起(滑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非常神奇威风”、“感觉像飞”、“很炫”是这些90年代生人对此物的体会和评价。而自从台湾把这种英文原文“Heelys”的鞋演绎为“暴走鞋”的时候,这些年纪轻轻的孩子并不知道,“暴走”原意指日本摩托飞车党“暴走族”以猛烈背叛方式对抗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国际社会学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青年社会学家论文竞赛”结果已于1994年5月最后揭晓。中国大陆有三人获奖: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论文《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凝聚力建构》)、王旭东(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分析》)、徐兴义(中国大陆留美学生,论文《中国工作单位的组织管理》)。受国际社会学协会的邀请,世界各赛区的39名优胜奖获得者有35人于7月10日聚会于德国的奥林豪森城,参加由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社会学发展研究中心集资承办、为期一周的“青年社会学家学术研讨会”。中国大陆三位获奖者应邀赴会。 会议由国际社会学协会《国际社会学》杂志主编、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理查德·格拉托夫负责组织,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斯蒂文·韦特库斯博士具体主持。开幕  相似文献   

18.
缪哲 《中外书摘》2011,(6):24-26
老J:辱问京城大学里沸沸的“国学”,到底是个啥名堂,年来我闭目塞聪,对上庠的事,愧有未闻,恕不能讲得明白为歉。但可为谈资的是,我读大学时,同学们嘴边,常挂一些陈年的老词,以相笑谑;讲得阔气点,就是洋修辞称的anachronism(时代错乱)。记得当时,“国学”曾与“我大清”、  相似文献   

19.
《星球大战)、《外星人》,到《株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科幻电影方兴未艾,打动着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那么,这一幕幕的“时空大转换”和“人机大斗智”究竟怎样打动着青少年的心,将对青少年有何影响呢?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课题组对此作了专题调查,目的旨在分析科幻电影(及其它科幻文艺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即对青少年基本科学知识、方法、态度、兴趣及科学伦理观的影响。本调查样本分布(按年龄组)如下:一、理论假设1.概念。课题组认为有必要澄清以下三个概念:科学、科幻和科幻文艺作品。科学指反映自然、社…  相似文献   

20.
魏莉莉 《社会学》2006,(3):59-64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日本专修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论题一中国和日本的经验”学术研讨会,2006年3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聚焦中日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即:(1)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企业体制结构;(2)大都市建设和规划;(3)阶层结构的变化和差距问题;(4)社会福利问题与社会政策。会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8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现将各位学者发言的丰要观点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