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程试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由十三个民族所组成。除了做为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外、还有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回、锡伯、塔吉克、满、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新疆地域辽阔,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畜牧、粮、棉、石油基地之一。富饶的塔里木河两岸的绿洲沃野、一望无际的阿勒泰草原、号称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四米的火洲——吐鲁番盆地,哺育着新疆各民族儿女。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为邻,频繁交往,团结互助,休戚与共,并肩战斗,对开发祖国边疆,保卫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杨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70-71
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历史演进的不同 ,因而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英汉语言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介绍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 ,进而从六个方面就思维方式对语言系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匈奴动物纹的特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在我国北方草原广泛出土的匈奴动物纹器物,其年代主要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所表现的动物及其形态与匈奴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亦受同期相邻文化的影响。匈奴动物纹装饰艺术形成后,与晚至北朝及中原、西南地区的同类艺术也有着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4.
巴比.托合塔尔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哈文版)》2011,(2):13-18
匈奴是古代的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游牧部族,公元前三世纪末建立了匈奴国。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衮落于公元一世纪。本文要探讨匈奴国管理体系,司法制度,法律即匈奴的刑法,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及其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匈奴和亲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
匈奴曾建立过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其他民族保持着时战时和的状态.其中,和亲政策在匈奴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尤其是与汉朝的关系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骄踞接受到被迫提出,从轻视到重视,从仅与汉朝和亲到运用和亲拉拢西域乌孙、车师等,匈奴对和亲的认识不断发生转变.可以说,在与汉朝的互动中,和亲逐渐成为匈奴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汉朝运用得更为灵活. 相似文献
6.
韩景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匈奴是我国古代民族,它对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起过作用.对匈奴族的族属问题,经过长期讨论还没有定论.西方学者多主突厥族,东方学者多主蒙古族.无论是突厥语,还是蒙古语,都属粘着请.用汉字音译记载的匈奴单于名号、匈奴官号、人名等用国标音标转译为粘着语,结果发现它们很多都是蒙古语.它们与蒙古语有相同的词性区别,又有蒙古语语法变化.如所属格的附加成份、复数附加成分,又有增音与失音的现象.句子中的词序与蒙古语句子的词序也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匈奴语言与蒙古语言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韩景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匈奴是我国的古代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它在大漠南北及中原,先后活跃了五百年。对匈奴民族的族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长期讨论,但至今尚无定论。目前的西方学者中认为匈奴是突厥族的占多数,东方学者大多主张蒙古族说。辨认古代民族,语言是最重要的根据。本文对匈奴单于名号等用汉字音译记载的匈奴语词语,用国际音标将其还原成粘着语(因突厥语与蒙古语都属粘着语),然后与蒙古语做比较,探讨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类学资料表明,匈奴人的人种构成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匈奴人基本延续了较早时期的人种类型。“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来源上应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到战国晚期以后,当长城以北强大的匈奴联盟形成的时候,这部分古代居民很有可能最终加入到了匈奴联盟当中。 相似文献
9.
从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情况看,既有受皇帝猜忌和政治迫害而投降匈奴者,又有出使匈奴时主动投降者,也有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而被迫投降者,还有兵败主动投降者或被迫投降者.尽管各类官员投降匈奴的具体原因和途径不尽相同,但都与汉匈军事实力的变化、汉朝恶劣的政治环境、匈奴单于的积极争取以及匈奴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对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问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宜对他们全盘否定,也不宜全盘肯定.应该一方面要明确指出他们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他们投降的背景,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他们对匈奴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国庆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6-7
匈奴单于位继承基本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混合继承”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清晰发展脉络,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一种制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对匈奴社会不同时期政权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实际上匈奴单于位继承的性质是世袭制为主,世选制为辅,匈奴单于位继承以这种方式进行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12.
何星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关于匈奴语言,国内外学者探讨不少。但由于匈奴人没有文字,现时留下的匈奴语汇是两汉人用汉语音译保存下来的,其能依据文献探求语义的只有几十个,所以研究起来相当困难。不过,经过多年的讨论,一般认为匈奴语是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但究竟属蒙古语族,抑或属突厥语族,尚未定论。在国外,东方学者大多主蒙古语族说,与此相反,西方学者则大多主突厥语族说。在国内,也历来有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两种说法。但是,从我所能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能依靠武功传播,还能因其武功精神得以延续。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好判断其优劣,但是能很容易辨别它的强弱,而武功精神就是其强盛的核心。中国的汉武帝(前156-前87)亲自制定军事战略方针,革新作战样式,保证后勤供给,放手前线主将作战, 相似文献
14.
施伟青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对西汉政府与匈奴之间所建立的和亲关系,史学界已作了颇多的研究,然而,莫衷一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和亲的若干问题略作探讨,并与某些观点商榷。一、西汉前期和亲的原因与得失从高祖提出和亲政策至武帝拉开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时(公元前133年)止,是西汉政府与匈奴和亲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汉政府首倡和亲,匈奴单于接受和亲。现 相似文献
15.
罗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相似文献
16.
17.
李国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匈奴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运用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两汉时期匈奴服饰文化进行了较全面地探讨,尤其在发型、装饰品、化妆品等方面的论述有一定创见,可供对匈奴服饰文化有兴趣的同志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匈奴法律虽不如中原王朝之详密,但远不至于疏阔得仅需几句简单的描述便可了结.若细细梳理,匈奴法律依然相当完备.以现有的法律体系看,秦汉时期的匈奴已有较完整的司法制度,有专门领掌诉讼的机构、官吏;有监狱,有刑法.刑法中有相应的罪名,有与之配套的刑罚.在汉代人的著作中,匈奴的法律往往被视作习俗,而不是法律,以至于在后人眼中,匈奴缺少法律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闵海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4):454-458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匈奴贵族归汉事件的屡屡出现;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汉匈联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自然灾害严重、汉政府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军事打击以及王莽的民族政策影响,使匈奴内乱加剧,加速了匈奴的分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