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基于对西方文化特征的考察、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省思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回顾,提出的"返本开新"主张,是针对激进反传统思潮和国粹派的顽固立场的一种理性回应。尽管现代新儒家在"返本开新"问题上表现出继承有余而超越不足的倾向,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融通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自身价值的开掘,对于修正"五四"时期国粹派的一元化、全盘西化派的虚无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褊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直倡导科学精神,主张吸收西方科学理念以对中国传统巫文化心理进行"祛魅"。但鲁迅是从社会思想解放的维度来看待巫文化的弊端,因此他的文化"祛魅"观和西方宗教改革家路德的理念不尽相同。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体验,鲁迅与中国巫文化既激烈冲突又复杂纠缠,他在作品中生动地刻画了这一惊心动魄的精神之战。  相似文献   

3.
风靡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对同时代的东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种扑朔迷离境地下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认知态度成为关注焦点。面对认识与认定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模式的尴尬,导致了传统艺术边缘化和西方艺术中心化的论调,基于文化传承中"移植"与"扬弃"的规律,树立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正确的认知态度,并以此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对推动我国文艺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对世界本质("道")的认识和语言的态度与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三言")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庄子的言说方式对中国的话语传统具有深远影响,对中国固有文化规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与西方传统及当代话语模式有着根本区别。我们有必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文化和话语规则,实现话语分析在中国的文化转向,建构真正的当代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的科学派从西方吸取科学,并高举科学大旗对玄学派发起猛烈进攻,试图以科学理性的精神来诋毁玄学派的非理性倾向。由于科学派对科学的非理性的推崇,从而使他们将科学视为万能,由对科学的崇拜变为对科学的神化,企图借助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解决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科学派这种对科学的非理性的态度,体现出自身强烈的非理性特征,同时给中国传统哲学进步作用的发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末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在西学东渐风气的浸染下,大力提倡西医,抵斥中医,成为当时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许多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特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在对待中西医的问题上,吴汝纶的是西非中的态度值得今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文化何去何从,梁漱溟用批判的态度分析了中西印三种不同的文化,指出印度文化的不适宜性,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应该结合,用新的中体西用论来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但是他主张中国文化要有根本的改变,重新阐发了儒家核心思想"刚"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将严歌苓融合中西文化视阈的"中国记忆"小说置于比较文学领域进行跨文化解读,发现作者在流散语境中以双重文化视角回望母国的态度具有多种内涵,其作品蕴含独特意蕴。流散作家的身份使严歌苓在中西两种文化的选择与运用上格外自如,她在作品中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即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念反观中国历史,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建构对应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女性想象,以中西互渗的生态意识来构筑理想的生态家园。这一跨文化选择不仅为作者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象视阈,同时极大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都把翻译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否成功交际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将文化信息处理(翻译)得当。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西方极少进行交流,以至于西方读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必然会以异化翻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在林语堂的异化翻译策略中,又以"音译"和"直译"两种方法见长。本文即用"音译"和"直译"的异化翻译策略来分析《京华烟云》中婚丧文化的英译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涵盖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人和"等和谐思想。其文化核心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的塑造,是人文价值体系中的瑰宝。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庞杂,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3.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就业压力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市场 ,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限制了劳动需求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 ,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是缓解我国资本深化、教育深化的重要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以科教结合为核心理念的洪堡大学理念,就是“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的理念。其体现在“教”上,就是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和使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体现在“学”上,就是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提出现代工程实践教育一些新的构想和进行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产生为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字“正体”与异体并存,繁简也在互相转化。从汉字的历史演变看,繁化总是少数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简入繁是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