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子与孟子仁学却存在诸多差异。孔孟仁学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孔孟之间,仁学伦理建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仁字含义的多重解说;二是建构以仁为基础的德目组合;三是仁学与心性、天道之间的连接。不同德目地位升降明显,德目组合复杂多样,对仁的解说因人而异,仁学与心性论、天人观融合为一,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间仁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3.
“道”者形而上,是宇宙本体运动的一种自然规律;“德”者形而下,是人类主体顺应这种自然规律而行的法则。孔孟总结夏、商、周学术之全体,把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形而下的人生层面,以天命、仁、礼为核心,中庸为原则的道德实践,梳理出了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道德准则,其唤起人心理性的道德觉醒,陶冶出一种超越人生层面的道德人格,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开绵延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所具特有的道德精神。 “天命”(“道”)是孔孟道德人格的独特性和理想层面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不以人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红旗渠精神与民族精神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多年过去了,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地域性,更具有民族性。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脉,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传承性,更具有开拓性。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 相似文献
9.
10.
11.
通过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体是: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领悟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在近几年兴起的“文化热”中,一些人不择手段,对中华民族精神竭尽诬损否定之能事,一度导致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滑坡。这些手段中最危险的,就是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他们胡说“马克思主义等于乌托邦,已经过时,不适合中国国情,应该予以彻底否定”,竭力造成全民族的信仰危机,企图从根本上摧毁中华民族精神。这种“釜底抽薪”的战法,应引起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人们的高度警惕。早在40年前, 相似文献
17.
18.
19.
回族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杨继国鲜明准确、生动深刻地表现回回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这是回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要求。文学是情感的形象化表现,情感是文学特有的内容和本质特征。艺术美学告诉我们,艺术情感是一个双向流程的互构活动,作家、艺术...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4,(4)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万物一体"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这种整体就是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全体是用,全用是体"的关系。翕与辟是生生之仁体的两个重要而根本的倾向,翕作为宇宙的本质倾向是仁的根源性表现,维系了生生的连续稳定性,使天道性理、伦理之善等价值得以安顿。仁是相恕,恕是他者优先,是平等而不会自我中心,恻隐之心是仁体的发见和显现,我与他者是一体共生的仁爱关系,因此群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仁本体的内在要求。我们今天需要在他人优先、仁爱优先的立场下重建仁学本体论,重建儒家哲学。儒家非宗教的人道主义即仁道,可以成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道德基础而无需超越的信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