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死亡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最后感性把握.作者认为一、死亡体验的理性前提是一种包含对生存真谛和宇宙奥秘深刻理解的体验;二、死亡体验作为主体对生命最高最后阶段的亲身感受,具有主体性、情感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三、死亡体验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能调动主体从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去体验生命最后阶段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能帮助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待死亡进入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古今中外关于情感本质的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类的生命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体现 ,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 人的价值评价问题是人的价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正、或负、或大、或小。任何人的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作为主体,必须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生价值作出情感体验,主观判断,就构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每个人都对自我人生价值进行着反思和评价,社会、集体、他人也都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着各种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是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去对人的价值所作的一种主观反映,它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根本尺度进行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质。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的行为 ,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 ,让其领受诗意情感 ,提升生命价值 ,感悟自由精神 ,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的内涵无非是使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作为"人学"的文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文学实践中,文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参与人灵魂的构筑,作用于人的人格铸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无可厚非地成了生命教育的另一种途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6.
人的价值评价问题是人的价值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正、或负、或大、或小.任何人的价值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作为主体,必须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生价值作出情感体验,主观判断,就构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每个人都对自我人生价值进行着反思和评价,社会、集体、他人也都对每个人的价值进行着各种评价.这种评价实际上是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去对人的价值所作的一种主观反映,它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必须按一定的标准或尺度,如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根本尺度进行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拿这个根本尺度衡量具体的人的价值时.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的审美是理性的、非功利性的,是以启蒙大众为首要目的的,而作为人类精神实践活动之一种的审美活动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消费社会,美学话语有了明显的转换──它直接关涉当代社会的全部文化现实,体现当代大众的具体生活意志,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生命精神及其价值体现.其审美也超越了纯理性的抽象观念,而成为生活中不过或缺的构成要素,实实在在地融入了人的感性经验、心理变化和生活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成为当下社会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状况,从而标志着人的本性的自然回归.因此,这一时代的美,乃是人们基于自觉生命意义,对美好的生活意义的关注和追寻.美是生活和生命意义的表现、关注、提升.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此本质便是自觉的生命意义,对更高意义上的生活意义的关注、追寻和表现.与之相应,审美是指对美的情感体验予以理性化的追寻与梳理,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表明作文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题材,作文一旦引入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就会叙写顺畅,情感饱满,内容充实鲜活。  相似文献   

9.
体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个人在亲心经历或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评价,对事物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心理活动。体验来自生活,是对某种生活的反思,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独特性、情感性、内隐性。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创造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幸福感既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更要把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愁思与闲情是人类特有的两种心理现象 ,人只要有生命便有情感。灯是人们夜间活动的核心 ,是亲人团聚、朋友聚首的所在 ,很易引起诗人的情感反应。有着丰富细腻情感和独特人文体验的宋代诗人们 ,在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下 ,面对“灯”这一自然物象 ,向内心深处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 ,去追求诗意化的自由和闲适 ,从而丰富了愁思与闲情的精神世界 ,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它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优美的音乐体验到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从中获得美感。它既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而且还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提高人的生活品位,使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高起点上,对培养新时代创造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命经过不断提升所伴随的体验,是人的性情以及人格乃至心性的本源。从物种层面追问人类先天意识本能,那是灵性DNA的传承。心灵哲学背后并不神秘,当灵性的实体主动体验真善美时,自然法则被人改成有目的性原则。人能动地走向更高层面的生命快乐,形成超越性的生命体验方向,它使人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才能达到心性上的体验水平,主体在灵魂深层觉醒时,才会在生命意义上实现真实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一部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应该揭示作为生活主体"人"的价值.能否对生命本体意识进行关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探讨生命意识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者把"人的价值"作为毛泽东"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毛泽东提出的"人的价值"的本意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人的价值"最初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提出的命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被"商品化"的本质反映;在我国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这一命题的论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价值"命题的讨论一方面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另一方面又淡化了传统的"集体意识"。对"人的价值"命题的片面理解和误解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仅助长了年青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且造成"物化"生命价值,甚至"漠视"生命价值的消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区分和看待"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明白否定"人的价值"的"物化"并非否定人的"生命价值"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是音乐的主体,音乐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音乐而存在;音乐是人学,它是以活生生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从而探寻和追问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沟通音乐和人的是情感,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核心,也是音乐本体的动态形式的内在规定。总之,音乐展现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音乐中隐藏着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薛涛、鱼玄机作为诗人的创作角色与作为女性的性别心态,使得二人诗作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男性诗人的独特的情志世界:首先,薛、鱼二人一入乐籍、一为道士,加之女性的社会身份及情感经历的坎坷曲折,使得她们的生命体验较一般女性丰富得多,在她们诗作中,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大胆坦露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张扬;其次,二人诗作对外界寄寓情感的“感物”书写既有苦、愁、悲、怨等压抑情绪的宣泄,也有闲适、安逸、自得、欢喜心态的表达,而前者是其表现重点;最后,二人诗作在向内的自我省视中呈现出女性诗人的独特心灵世界,一方面有出于诗人的创作角色,对生活中真、善、美有其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出于细腻、幽微、敏感的女性心态,显露出对于不满、遗憾、痛苦的无奈接受与自我排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