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福建省的调研,探讨如何构建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消解群体性事件问题.作者描述当前全国及福建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态势和特点,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成因,进而提出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3.
协商民主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精英决策体制中协商民主的不充分是导致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高发、频发、规模化、暴力性特征的重要原因.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具有预防群体性事件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防止其向着规模化、暴力性、与政府对抗的方向发展的功能.目前,以尊重公民参与权,以“权利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协商民主政策范式在治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尚未取得主导地位,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制度建设、加大问责力度、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来促进协商民主政策范式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开始不断迸发,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也呈现递增的趋势。文章的通过对群体性事件和人均GDP的验证分析表明:1.前我国群体性事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变动关系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2.支农、惠农政策对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数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3.收入分配不公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4.城市成为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阵地。相应地,政府应该致力于克服GDP内部的两极分化,即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和改革要向合理化和公平化方向发展,尽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并继续大力推动农村的支农和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经过长期积淀而成,具有群体性、利益性、维权性、积累性、突发性、组织性、非理性和过渡性等特点.群体性事件一方面影响农村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努力探索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7.
康枫翔 《兰州学刊》2012,(7):193-197
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旨在影响政府决策而通过一定渠道将自身利益诉求表达于外的行为,其结构包括表达主体、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实质上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其产生原因缘自利益表达制度化建构的缺失。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建构需要保障集会游行示威权、改造信访制度、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从而增强制度对利益冲突的容纳能力,并为利益冲突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进军 《理论界》2010,(2):201-202
综观大多数因政府政策或具体行政行为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群众利益受损而得不到及时、合理、合法的补偿是群体性事件触发的原始动因;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这些群体性事件各具特性,类型不一。因此,如何避免因政策问题和行政行为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是政府自身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同时,如何治理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考量着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群体心理分析上,从微观机制分析较少.运用经济学中自主组织理论,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对这类群体事件中的群体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决定群体行为的是群体心理,而因为利益关系不同,群体行为的形成中,不同集团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人们的视线,凸显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过程中劳资关系的不和谐,以此引发集体劳动争议调整机制的构建的法律思考。我们应灵活调用传统劳工组织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加强劳资共同决策来减少劳资矛盾,同时也要通过对集体协商的完善,对集体行动的制度化规范以及集体争议调解机制的构建等路径来预防与化解集体劳动争议,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荣  陈莹 《晋阳学刊》2013,(2):114-119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织实体,它的介入可弥补单一政府主体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不足,在事前预防阶段发挥"渠道、制衡与保障"功能,在事中处置阶段发挥"调解与规范"功能。本文认为,可从管理体制、扶持政策、监管机制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突破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发生了显著的趋同现象,而且已处于向稳态转型的最后阶段;这种趋同是农业产出增长率的变化和因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农业就业增长率的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后者的贡献更大;如果仅凭经济系统的自我发展机制,我国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终将不会自动消失。必须通过加大投资、进行制度创新、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来人为地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事件从冲突的成因看,是冲突主体在社会进程中安全感的剥离,信任感的丧失和受挫感的增强使然。从冲突的类型看,主要存在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冲突。从冲突的性质看,这种冲突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从;中突的应对看,第一,无论对于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7中突都应积极响应。第二,媒体应扩大正面舆论的宣传面,秉着客观、公平的理念进行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第三,政府应从韧性管治的角度,强调司法调解,并秉着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处理冲突,以此重建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4.
荒政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涵着丰富的原始风险意识.而从认识灾害的规律、以平籴法应对灾荒,到设常平仓自觉地转移、分摊灾荒风险,再到仓储的多元化、养恤的互保化和救灾的预案化,中国古代荒政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科学进步势头仍然强劲,正在更广、更深层次上推进。科技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表明了科学劳动规模的扩大,而现代大生产则把科学劳动直接纳入企业结合劳动之中。科学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大趋势,更多的科学成果成了商品,更多的科学活动成为创造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群体动力论在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建立和谐校园和稳定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高校校园内频频发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高校管理部门应高度地重视。本文从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出发,将高校学生群体看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从网络、学生主体同质性以及教育职能等方面来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然后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着眼,探讨了有效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措施,以期有效地控制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人们对劳动的历史及欧洲历史中的劳动问题多有研究,但劳动问题仍然需要更为清晰的阐述。最初,人们视劳动为苦力和负担,而在基督教义中,劳动集诅咒和祝福于一身。正好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劳动开始与富裕和幸福联系在一起,懒惰则与贫穷和邪恶相联系。欧洲的171、8世纪是重大变革加速进行的时期,从那时起,现代的、普遍的劳动概念占据了上风。进入19世纪,启蒙运动将劳动、教育和人的尊严相联系,这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意识中的重要动力。工业化以及随之相伴的城市化使得劳动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劳动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越来越重要。如今我们正处于重大变革的中途。从整体上讲,劳动的意义正在缩小,劳动本身正在变化,但劳动发展的新动向仍处于迷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孔祥成 《学术探索》2004,3(10):102-107
民国时期 ,人力车夫群体构成了上海街头一幅独特的城市图景 ,其兴衰存废折射出了上海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作者试图从描述该群体的构成、生存状况着手 ,分析民国社会各界对其评价 ,进而反思其历史命运与归宿 ,以加深对民国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9.
周蓓  张研 《学术界》2012,(1):189-201,288
聚众案件是基层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以清代发生在县及县以下基层社会的聚众案件为分析样本,尝试对聚众案件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类型变化等方面作量化分析,以便进一步思考清代基层社会的聚众案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官府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生产,从生产物的现象形态上划分,基本是两种:一种是产品生产,一种是商品生产。那么,社会主义的生产,究竟是产品生产还是商品生产?我认为从本质上看仍是商品生产,它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更要生产价值、生产利润;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它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