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部分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的调研,对校企合作培养、教学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以及校内集中培养等主要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各种培养模式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对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这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前期培养(收稿前的培养)、中期培养(收稿期的培养)和后期培养(出版物的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对人才培养所做的特殊贡献,指出自觉主动地搞好三期培养,对于提高期刊质量、繁荣科学事业,使作者和读者早日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民培养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新型农民培养效益评价模型,综合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效益实施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培养需求对培养效益的影响最大,同时与培养内容和培养组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培养组织在培养内容和方式的实用性方面达不到农民要求。基于实证结果,文章提出了改善新型农民培养效益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村、村干部及村干部培养的概念界定为着眼点,分别从村干部胜任能力培养、村干部职能意识培养、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干部培养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村干部培养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研究认为,村干部培养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对村干部培养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多变、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深入认识新时期村干部的新问题和新职能,系统研究村干部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逐步完善村干部的激励和保障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和计量分析程度。  相似文献   

5.
师专体育专业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包括:口令能力的培养;队列指挥能力的培养;讲解与示范能力的培养;观察、分析、纠正错误动作能力的培养;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竞赛组织、编徘和裁判能力的(?)地设计、计算和绘制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目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调研、考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量化管理研究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论述并提出了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量化指标,如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创新能力和科研绩效等,希望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适合化学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量化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从而充分激发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和潜能,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7.
以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 ,以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为背景 ,论述了强化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实现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同时提出了更新观念 ,强化素质教育 ,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代高素质的新人  相似文献   

8.
“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5所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实践机会少、培养模式单一、与用人需求脱节等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而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创新人才素质组成和研究生培养诉求,在分析影响培养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生培养实践,阐述研究生培养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内涵和运行机制,给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与人才的培养方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关于“基础化、专业化、精细化、综合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性思考,旨在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文化素质课程的教改实践,为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具体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导师制下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以导师制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通过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从而提出了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并健全培养模式的各种保障机制,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进行分析,构建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案.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群体。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以把脉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长规律、认知规律为基础,坚持一般培养和精英塑造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即时应对和长期教育相结合、传统阵地和现代阵地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等原则,有力确保了培养对象全面性、培养动力持久性、培养实施全程性、培养载体实效性和培养环境的衔接性,形成了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 关键。文章认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把研 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对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两方面培养的论述,探讨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青马工程"是培养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承担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职责,要充分把握"青马工程"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育人优势,进一步突出培养对象的代表性,增强培养体系的系统性,提高培养方式的创新性,从根本上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为例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现有知识水平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据此提出应以构建学生学习、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体系为目标,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相关企业联合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验研究等,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论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指出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毕业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了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6.
浅议国防教育在高校培养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防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时代的召唤 ,国防后备力量的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 ,人才素质培养的组成 ,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 ,论述了国防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与研究生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研究生培养必须以创新教育为主导。本文立足于知识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信息社会学习的基本要求 ,分析了创新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提出研究生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研究生创新教育核心的观点。本文详细探讨和分析了研究生学术活动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并为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如何推进创新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制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纲,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制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纲,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培养政策的设计、培养条件的改善、培养过程的控制、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自我评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控制、保证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内我评估,检验和评价本单位研究生教育状况,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自我评估的内涵着手,对其有效机制进行探讨,在评估方案的设计、评估过程的组织、评估结果的分析与运用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