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中反复选择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凯恩斯和布坎南两种理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到政府与市场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均衡和谐、相生相长。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市场发育不成熟,政府与市场和谐关系的确定要解决的是如何促使市场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和谐共生的概念入手,以哲学的视角解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从而进一步提出五台山构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最后总结出构建五台山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四点意义.  相似文献   

3.
傅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所著《傅子》中阐发了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之祖——“元气”、自然与人文的共相之质——发展、自然与人文的共连之桥——智慧、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家….亲和、自然与人文的共和之途——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共亲之媒一.技术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他把自然、科学、文化、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人文和自然的真正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鉴,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实践的互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化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整套互动机制。实践的需要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由冲突走向和谐。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发展必须正视冲突,建立现代和谐理念,坚持用和谐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和谐班集体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着班风、系风、校风的建设。借鉴科塞的冲突理论,从班级群体内部冲突角度对班和谐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从科学发展中获益,主要取决于其在发展科学、利用科学过程中确立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智慧,即人文理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文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只有在宇宙中正确定位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的"此在"成为"诗意的栖居".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还要调解好与社会的关系,找到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人文理性在群体间的关系中表现为对他者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体现着群体间询求认同、进行沟通、消解矛盾的智慧.个体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人文理性的调解才能达到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个人素质提高的表征,也是实现人文理性的人格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对冲突的认知程度以及应对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决定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把冲突置于和谐的视野中进行考察,是对孤立研究、看待冲突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反思,是对冲突所持的一种理性态度,惟有如此,才能获得对冲突的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认识,即冲突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冲突具有正负两重功能、冲突与和谐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对冲突的认识方式是我们研究和谐的一个全新的视角,目的并不是凸显冲突的重要性,而恰恰是对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确认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准,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下全民素质水准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人文科学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为此,本文在阐述了人文科学的内涵和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给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强调要给学生留出思索空间,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让他们充分调动自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同一性,冲突是斗争性;也可以把和谐与冲突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理解,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且相互渗透和彼此包含,又有主次之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和谐与冲突的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们同时存在并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作用的孰轻孰重是有差别的.国家也是在和谐中发展,是在冲突中前进的.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应该更强调和谐,也要解决存在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与自然、自身与他人等关系问题上,虽然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致力于批判笛卡尔我思哲学和萨特的人本主义,但他并未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把结构与历史对立起来,而是遵循卢梭的人的科学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新人本主义;他的结构人类学具有反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和新人本主义的理论特点.在自然观上,列维-施特劳斯的见解显然与马克思不同.  相似文献   

12.
"自然的人化"源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李泽厚早期用它来解释美的本质和根源。后来,他以此为基点创建了主体性实践哲学体系。因此,作为一个重要范畴,"自然的人化"是理解李泽厚哲学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由生态规律与生态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约束人类经济行为选择方式,使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同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人类合理经济行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城乡文化差异与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大学校园发生碰撞时,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文化上的边缘性,容易发生适应性危机,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着眼于高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为高校农村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才能推进在校高校农村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形态,实践美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要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应从其内部着手,整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核心概念,生成"‘自然人'化"观,创新实践美学理论内涵,增强实践美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从私人性到公共性——论公共权力的属性和归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圣中 《东方论坛》2003,(1):100-109
本文试图从权力的两重属性(即私人性和公共性)来梳理权力的内在运行法则.本文认为权力的私人本能性是促使权力不断占有社会资源的动力,而社会资源的稀缺就会造成资源占有者对缺乏者的支配.这种支配性权力就是控制权.与支配性权力相对的是个人自主性的行动权.正是行动权(包括人的行动和言语)赋予了个人自我展现的能力.按照私人性逻辑生成的公共权力将会对社会道德责任造成严重的压力,所以本文提出应该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用行动权、制度公共性等概念来重新解释和构建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7.
在以知识为基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世界经济中,寻求、获取互补性战略资源和能力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这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的共同需求,而双方立足于传统议价资源基础上的议价权力也出现了微妙变化.在"起飞"阶段,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在不对等的议价权力之上,随着东道国经济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双方之间有可能在一些新兴的产业领域内重新谈判,进而构筑合作共赢的新型利益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东道国之间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区位资源的供给方面打造各自的差异化优势,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特定中间投入品的定制、区位限制性资源的培育和发展等都有可能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后续高质量投资的关键,这也促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日益朝着合作而非对立、相互依存而非单向依附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8.
《性自命出》是先秦时期郭店楚简中极为重要的一篇有关人性思想文章,它填补了由孔子到孟子之间人性理论的空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中天、命、性、情、道等一系列有关人性论价值范畴有条理地相连在一起。它承接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思想并对"性"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性与心、性与情、性与物,情与乐等各种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因此可以说它为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发展及其价值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然观从康德、谢林到黑格尔 ,完成了由外而内的过程 ,精神的主体性终于克服了自然的生疏感 ,把自然统摄于理念之中 ,成为理念自身的外化 ,也是理念运动必然扬弃的中间阶段。相应地 ,自然美的发生条件也逐渐更强调主体的因素。人的自由取代了自然真实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 ,从而导致了“模仿说”地位的动摇。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论断和对主体性的关注体现出德国古典美学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之"和"是由言、意、象、神、韵、气、文、体、法、趣、味、兴等范畴组成的一个文体和妙、言意和美、气韵和谐、美善和合的天人合一、动静谐和的完整的审美结构;"和"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概括,而是事物间关系的一种谐和状态的描述,是多种内在关系所构成的文学审美至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