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从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 高全民族素质出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大学应从文、史、哲等方面入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摆脱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 神等崇高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和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现代大学要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型科技人才,不仅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进一步纠正“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切实有力地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拟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内涵、途径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人的素质培养。《大学》里讲“修…  相似文献   

3.
一、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应当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并使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理科学生文化素质欠缺,文科学生则对现代科学知之甚少,这都制约着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推崇,昔日辉煌的人文教育受到贬低和冷落。在一段时间里,理科大学教育几乎是清一色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教育,学生缺少必要…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要求素质教育应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注重个性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有效方式。现行的教育方式缺乏个性培养 ,扼制了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需要下大力气予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略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更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大学加强人文教育应融合科学教育,强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7.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为我们绘制了世纪初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2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消极地贮存知识,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创新意识是…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而如何使大学生尽快具有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条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谈科技进步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有密切关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大事。针对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创造性思维、批判精神、探索精神、自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利  李杨 《理论界》2004,(1):156-15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的概念弱化,高等学校需要一种新的学生组织单元作为大学育人的阵地。学生从共同兴趣爱好出发,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组织形态中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一、学生社团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社团因其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和兴趣的共同性而具有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层次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而社团文化是…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是基于适应新加坡社会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文化历史传承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等,其实施途径主要有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课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是新加坡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大学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大学生具备完善的科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自身不断健康发展的诉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诉求。从素质教育视角看,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以培养自觉自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与民族未来贡献力量的高素质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素质教育以塑造具备完善人格的大学生;加强科学理论知识素质以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需要合适的"土壤":批判怀疑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与美国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中国高校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趋势,多角度提出了增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国飞 《兰州学刊》2008,(11):219-22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功能;适应创新素质教育要求,需要全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整合,体现了整体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大”教育理念。提高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一个重要课题。学生的创新精神最深刻的内涵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具有相应的教育观念 ,使学生成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和能力的社会公民 ,为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某种创造力或创造技能的教育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提升其生命质量进行的开放式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必须营造活跃思维、张扬个性、追求创新、鼓励冒尖的教育氛围。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要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外,在人的能力结构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即奋斗的能力,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实施素质教育首要的是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要以德为本,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认真研究建立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并举的培养模式,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性,通过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教育,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科学——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成才中的主体精神 ,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作为高校“两课”主要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 ,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主体精神 ,营造良好的主体氛围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