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发展史演绎出以人本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两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管理领域的人性假设中显现出来:以往的“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内在地显示出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价值理念,而现代的“文化人”、“创新人”自觉地流露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李喜成一、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认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发展历了“神本”(即“以神为本”)、“物本”(即“以物为本”)和“社本”(即“以社会为本”)三个阶段,“人本”(即“以人为本”)是法律的发展方向。人格、人性、人权是“人本”法律观的基本范畴。人及人组成的社会是法律展开的场域,人是法律的主体,人的幸福是法律的目的。公民意识的塑造,权利本位的立法,职业共同体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人本”法律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其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追求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的全人类解放;理论整体立足于“现实的人”、围绕着“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展开。但是,很少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思考。立足于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我们发现其主要特点有:以人类为本、以非异化状态的人为本、以一般的人与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与理想的人统一为本、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本。具体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把天命视为人的德性的来源,要求人“知命”、“畏天命”,以成就君子人格。儒家又把人不能控制的因素归结为“天”或“命”,但没有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要求人“修身以俟时”、“造命”,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中,儒家道德哲学以人的完善作为生命的内在追求,并强调个体的完善寓于社会的完善之中;“内在超越”与“社会超越”是个体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是个体的人获得人生意义或价值的有效途径。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儒家荣辱观中,“知耻”是人之为人、人之异于禽兽的最基本的要求,“知耻”以“为人”、“心安”为基本价值目标;“求荣”则以实现生时的“为人之尊”和生后的“精神不朽”为价值追求、终极目标。儒家荣辱观这一伦理精神,对于扭转当前公众耻感意识淡化和底线伦理下滑、救治当代人精神家园缺失的“现代病”、帮助人们养成珍视现世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实现人生境界的自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与“中和”精神,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题材、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等皆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本”与“中和”精神,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一、“人本”精神对诗歌的影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种“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在道家和佛家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如儒家董仲舒指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要“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两个 :一是知识论基础 ,即一般知识论原则 ;一是存在论基础。生态存在论是一种以“内在关系存在论”为基础而不否认“主客体外在关系”的存在观。生态存在论的基本命题是 :“人以自然而存在 ,自然以人而存在”。“人以自然而存在”说的是人源于自然 ,以自然之“生”性为自己的“根性” ,或“类本质之根性” ;“自然以人而存在” ,说的是自然靠人的生存显现其存在 ,自然以人为其自组织演进的最高目的和价值 ,人是自然价值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9.
最早出现“人文”概念的现存文献是《易经》,其中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把“人文”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解读“人文”,便可以从“文明”入手。现在所谓的“文明”,主要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交中的“道德人设”,是道德主体为了获得社交利益,在虚拟社交空间塑构的道德人格面具。道德人设蕴含着“主我”、“客我”及“真我”的有机互动与相对平衡,在其生成过程中有“应然之我”和“实然之我”的动态博弈、“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构、认知认同与反馈认同的自我统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我”隐藏、“客我”束缚、“真我”露馅可能导致道德人设的虚假、异化与坍塌。强化道德主体的“内生性”以促进人设的道德人格统一,弱化道德客体的“外生性”以避免人设的道德人格虚化,提升道德环境的“纯洁性”以营造表里如一的道德人设氛围,成为虚拟社交中道德人设走向道德合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1.英雄主义和自然主义 近来,“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类中心主义被解释为“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者们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相似文献   

12.
“人定胜天”,今作成语用,人多以“定”作“一定”、“肯定”、“定能”解;又《辞海》谓,“人定,犹言人谋”;故释其语义者,咸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甚或人是一定能胜于天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唐代商贾小说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浓烈的人间烟火味、神仙鬼怪气和新奇的外商风采是唐代商贾小说内容上的三个特点。从以“事”为主到以“人”为主,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叙述为主,辅之以细节、心理、语言描写,表现出高超的“写人”艺术。  相似文献   

14.
段迎晖 《江淮论坛》2006,13(6):11-15
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人及其劳动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发展程度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以人类解放为最终归依,是马克思经济学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人”的历史方位,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最早是扬雄对赋体创作加以反省而提出的概念。他写道:“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①李轨认为辞人之赋:“奢侈相胜,靡丽相越,不归于正也。”在扬雄看来,从楚国景差、唐勒、宋玉,到西汉枚乘、贾谊、司马相如,都是走的“辞人之赋”之路,其中司马相如就是“辞人之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据。它包含着对中国古代“人本”思想资源的继承。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涵义,它要求在处理人与国、与君、与官、与神、与天、与物的关系时,不是以“国”、“君”、“官”、“神”、“天”、“物”为根本和依据,而是以普通的“人”为起点和归宿,对今天的政治家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人本”思想经过创造性转换被注入新的意义,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素称礼仪之邦.在这个崇尚礼仪的国度里,人们把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强调“为人之道”,认为“人无道,禽兽弗如”.何为“道”,“道’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遵循的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准则.几千年文明社会形成的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以“信”为主的社会交往准则,以“俭”为主的生活信条等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存在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应“以学生为本”,在教职工关系中,应“以教师为本”,在人和物的关系上,应“以教职工为本”。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以稼轩比昌黎,可启发人们对他们两人共同性的认识即分别在诗、词领域以“破体”别造新境。稼轩之“以文为词”如昌黎之“以文为诗”,这既根源于两人政治—文化性格的相近,也体现出“养气”、“积学”等文学观及“破体为诗”和“破体为词”之创作手法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