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瑶族的爱好     
瑶族有多个支系,白裤瑶是其中之一。因其男子都穿白裤,故称“白裤瑶”。他们聚居在广西南丹县瑶寨公社和河池县红卫公社以及贵州荔波县瑶山公社,共约两万人。在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他们与别的瑶族有很大差别。这里只介绍他们的一些特殊爱好。 瑶族的特殊爱好有几种:喝酒、吃酸肉、打鸟、打猎、打陀螺等。  相似文献   

2.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蒙古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就解放前青海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作一简要介绍。 青海蒙古族的配偶制度一般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不娶妾,同姓不通婚,姑表、姨表兄妹之间不通婚,并列为一种神圣的禁律。这种习俗可溯源到母系氏族制时期的氏族外婚制,姐妹女的子属于同一氏族,所以在禁婚之列。同时严格实行阶级内婚制,一般都要考虑门当户对,王公的姑娘不嫁平民,但王公富户若看中贫民家相貌出众的姑娘,则以微薄的彩礼,即可娶为妻。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审美意蕴,它是南丹白裤瑶族群集体记忆的“史书”,是南丹白裤瑶身份认同的表征,凸显了白裤瑶族群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史前文明遗存,显现白裤瑶文化蕴含的上古人类进化阶次和上古文明进步层面。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6.
不少学者认为,原始人已经能够认识到近亲婚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有意识地对这种婚配进行了抵制,这样就导致了族外婚的出现.如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嫡亲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害处终于被发觉了,这就导致了在这一亲等之外去选择妻子.”英国民族学家L·费逊和澳大利亚民族学家A·哈威特在他们合著的《卡米拉罗依和库尔奈》(1880年)一书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我国学者由于受摩尔根等人的影响,多数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林耀华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和宋兆麟编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就是这样,不但如此,他们还进而认为我国周代的”同姓不婚”也是当时人对近亲婚认识的产物,并把《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看作是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据.林耀华先生在其《原始社会史》中认为:“经历了漫长时期的生活实践之后.到了早期智人阶段.人类进一步意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朝的制度.凡同姓不管血缘关系多远.就是相隔许多代也不得通婚.”我认为.以上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原始人还不可能认识到近亲婚的危害.至于说原始族外婚是由于原始人对近亲婚危害的认识而产生的.则更无从谈起了.我国周代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度是原始族外婚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茶山瑶是瑶族三个支系中的一个支系。它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叫“拉珈”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是瑶族三大语言之一。“茶山瑶”为汉称,自称“拉珈”。“拉珈”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本文为叙述上的方便,采用“茶山瑶”称呼。茶山瑶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中、北部和金秀河两岸的村落,如金秀镇四村、梦村、美村、刘村、田村、金村、社村、六段、六定、长二、长丹、将军、寨保、杨柳、三片、平道、长垌、滴水和罗梦等村。总人口为9060人。和其他民族一样,茶山瑶的生活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的“做功德”(此为汉话,  相似文献   

8.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史料,结合历代学者对同姓不婚的观点和看法,着力从“畏乱灾说”、“优生说”、“宗法说”、“人伦说”等几方面研究分析了周人“同姓不婚”的原因和影响。并论述了“同姓不婚”的产生、发展和它在三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聚居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是整个瑶族的一部分,现有三万五千多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其中又分为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和花蓝瑶五个支系。这五个族系,来历不同,风习奇趣,特此概述。  相似文献   

11.
在“四化”建设中,各民族如何根据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实际情况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笔者生长在瑶族地区,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调查。现根据调查材料谈谈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即大瑶山)的茶山瑶、花兰瑶、坳瑶(下简称“三瑶”)的生育习俗以及节制生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伏羲、女娲㈤祖籍并州龙山风峪(今太原市晋源区),出生于冀州蒲坂雷泽(今山西永济蒲州)。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登历山结为夫妇,开创了一夫一妻制之先河,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兄妹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定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反对乱伦,则成为华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被尊奉为“春皇”、“春之神”,女娲被尊奉为“媒神”、“爱神”之鼻祖。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具有下列四个异质特征: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除了同宗不婚和特殊的“还娘头”外,相对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数民族的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3.“还娘头”与同宗不婚或同姓不婚;4.通婚禁忌与婚姻神判。建国后在《婚姻法》的冲击下迅速嬗变:1.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2.处理婚姻问题的权利由传统的三老四少转移到国家政府手里;3.对女性是一次重大的解放。从而终于纳入到了国家预设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回族民族队伍在历史上的发展壮大,曾经得益于与异民族的通婚联姻,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民族间通婚现象。然而在许多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相当长时期内回族却较多地执意信守尽量不与异民族通婚的习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了回族“保族保教”、维护民族传统特征过程中的复杂心态。该文就回族最早大量实行“民族外婚姻制度”、继而实行“民族内婚姻制度”过程中的心理转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舅权在我国历史社会生活当中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汉族如此,少数民族就不言而喻了。有着“人类活化石”之称的白裤瑶民族,舅权的影响更甚,特别是对婚姻的影响。文章针对舅权的权力意志及其在婚嫁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了解了白裤瑶的婚姻状况、舅权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婚俗──“跑婚”林德雄“跑婚”,这是八十年代初以来出现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人及部分汉人中的一种新的婚姻习俗。对于“跑婚”有多种看法,褒贬不一。笔者根据对“跑婚”现象所作的调查,认为“跑婚”的出现带有相当大的社会积极意义,其消极的影响则...  相似文献   

18.
广西南丹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它融合了服饰文化、寨居文化、婚恋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及砍牛祭丧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初状态。它是白裤瑶村寨族众生产、生活、节庆以及宗族祭祀礼仪的重要内容,并与该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开发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符号特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应尊重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情感,遵循其文化传统;还应满足其改善生计的需要,并加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恪守"同姓不婚"和"诸侯国内部不婚"的原则,异姓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扩大疆土、争得霸权和相互结盟的需要而互相通婚,使婚姻蒙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鲁国作为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政治婚姻具有鲜明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春秋时期鲁国乃至整个周王朝的政局。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时期,云南文山苗族一直有着自己特定的通婚圈,主要表现在通婚对象与通婚地域这两个方面。在通婚对象上,文山苗族一直坚持族群内婚优先的原则。在通婚地域方面,则通常限定在附近村寨。当代,文山苗族通婚圈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扩大。族内婚仍是个体择偶的优选项,但族际婚从开始的不被接受到现在已大量出现。通婚圈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发展出跨省、市乃至于跨国、跨洲的远距离婚姻。族际婚与跨地域远距离婚的大量增加,使得不同民族群体的生理性融合成为可能,并成为其他文化融合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文山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从心理上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