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媛 《学术月刊》2024,(2):166-174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2.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文艺权威加强了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清理,以《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两个话剧的座谈会为因由,批评了国统区抗战文艺的“非政治的倾向”和“右倾”问题以及胡风等人的“主观论”,开启了战后至建国前夕左翼文学界以强力重组、命名并因之建构一种文学新秩序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殷白是抗战初期投身革命文艺工作的一位老文艺家。他在文学创作、评论、组织和编辑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早年的创作反映了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晚年的抗战文艺研究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文学观,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本着文艺为抗战服务的观点,老舍改变个人的创作意向,选择通俗文艺作为抗战的工具和武器。本文主要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旧瓶装新酒”、“文字俗,意思也要俗”以及通俗文艺与大众文艺的区别等方面试论老舍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观。  相似文献   

5.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贯穿中国新文学史的重大问题,几乎在每一次重大文艺论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战时期,随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许多作家竞相采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战,各地涌现出大量“旧瓶装新酒”的作品。在理论上,文艺界人士重提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倡导文艺大众化,绝不能回避对旧有的大众化文艺形式的利用,也就脱离不了对旧有的大众化文艺特质的认识。因而,文艺界人士就“旧形式的利用”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文艺大众化的高潮。旧形式的利用,表面上是宣传抗战的应急手段,但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了文艺自身的内在要求—文艺的“民族化”诉求。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参加了众多与抗战相关的文艺活动,发表了许多与抗战文艺相关的真知灼见。在西南联大,闻一多组织排演了《祖国》《原野》等抗日话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闻一多认为,在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要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期待着更多“时代的鼓手”出现。同时,他认为民歌中所蕴含的“原始”和“野蛮”,也正是当时抗战所需要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闻一多还认为,中国新文艺应该彻底尽到它反映现实的任务,文艺要下乡,进工厂,回到群众那里去为他们服务。闻一多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力提倡抗战文艺,他认为民族主义是复兴的根本,但他并不因此而提倡复古,而是继续呼唤科学和民主,要求发展新文学,为抗战文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抗日文艺运动和空前繁荣的延安文艺,离不开科学的文艺政策的引导。文章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界,分析《讲话》发表前后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发生发展,阐述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集中反映了为抗战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对取得抗战胜利、推动民族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四川省社科院、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抗战文艺研讨会于1990年11月20日至23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包括当年党的南方局领导下《新华日报》、军委会第三厅、文工会、中华全国抗敌文协的老战士,围绕“回顾与展望”这一总的主题,就抗战文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抗战文艺与国际反法西斯文艺的关系,对有争议的、被忽视的抗战时期作家、作品评价,提高抗战文艺研究的学术品位、拓展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抗战文艺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7日至12日在成都召开。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学会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了这次讨论会。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文艺究竟应当如何估价,是这次讨论的重点。与会同志普遍认为,国统区抗战文艺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民主的文艺,是“五四”新文艺的继承和发展,是世界反法西斯文艺的一翼,在历史上有过巨大的贡献。此外,大家还就党对抗战文艺的领  相似文献   

11.
左红卫 《理论界》2012,(10):114-116
抗战时期是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疆督办盛世才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制定了六大政策,成为后来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学艺术,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学艺术实现了完美的交融与结合,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繁荣的抗战文艺。本文着重分析新疆抗战文艺的繁荣的原因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八月中旬和九月上旬,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先后在成渝两市邀请部分在抗战时期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就如何加强抗战文艺研究工作进行了座谈。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切实加强抗战文艺研究工作,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战线,是我党的一条重要战线,不仅解放区的文艺工作是党领导的,就是国统区的进步文艺工作,也主要是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开展起来的。抗战文艺继承了“五四”、三十年代文艺的革命传统,它在揭露敌人、团结朋友、动员群众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抗战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抗战文艺,已和“五四”文学革命和左翼革命文学一起,融汇进了中国文学的史册。可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抗战文艺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直到1979年,这种落后和迟缓的局面才被打破。近年来,抗战文艺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研究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抗战与文艺     
文艺是反映现实的,抗战是全中华民族争生存的一件大事。因之,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文艺,无疑是反映抗战的。自从前年“八一三”抗战发动以来,中国文坛上产生好多抗战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战地通讯……大部分是描写前线将士怎样英勇杀敌,民众怎样精诚团结。这种现象,当然是好的,可是人人都写抗战的光明一面,写来写去变成公式化的东西就不大好了。前线将士是应当描写的,但后方民众生活状态,也都与抗战有连带关系。我们能够把握住后方的现实去描写,那末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抗战的,抗战文艺不一定只限于写前线情形。因为文艺有教育民众、组织民众的作用。抗战过程中,我们的优点当然要尽量的发扬,而缺点也应该反映出来,使人们从优点方面得到鼓励,缺点方面知道改良,这才算尽了教育民众的作用。也就是光明一面我们要描写,黑暗一面也同样要描写。这样的文艺,才是深入的、真实的文艺,不是表层的虚伪的文艺。  相似文献   

15.
《重庆社会科学》2006,(9):F0003-F0003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的重庆师范学院抗战文学研究室,该室研究人员参与主编出版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先后完成了“大后方文艺理论与文艺运动”、“战国策派”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02年,在原重庆师范学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紧紧围绕“抗战”这一主题来开展工作,为抗日战争舆论宣传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文艺办报或参与报纸工作、文字报刊出版时间长短不一是这一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赵睿 《学术论坛》2007,3(4):48-51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文章从文艺大众化口号的提出阐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大众化问题的关注以及鉴于二三十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大众化讨论的未深入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带来的影响。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有了实践的环境,党对其认识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的“大众化”成为了“化大众”而遭批判。文章通过分析党对启蒙运动的评价、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划分、对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在文艺中的作用,论述了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变化背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简称“文协桂林分会”),是西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组织。在促进桂林地区文艺界的团结和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发动工作,在抗战文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协桂林分会成立于1939年10月2日,是根据文协总会确定的“除了甘心媚敌出卖民族的汉奸已无一不为亲密的战友,无一不为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象前线战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祖国粉碎敌寇,争取胜利”的宗旨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和任务是:“为求抗战文艺运动更广泛的展开,为求创作与理论的更进步,为求青年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陈犀禾 《社会科学》2005,(8):107-110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简论抗战为文学史分界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5,(8):100-103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期开辟“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由多方专家学者就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和海外各文化机构、文艺派别、文学团体或人物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文艺方向、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精神品格,以及抗战时期的小说、评论、戏剧、电影、报刊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见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