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蒂格勒在德里达“延异”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具”这一概念。由于人类自身存在重要的缺陷,因此需要外在化的力量进行弥补,这就是技术作为人类缺陷型起源的根本条件。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斯蒂格勒讨论了三种持存。第三持存是一种外在化的后种系生成记忆。围绕着第三持存展开的核心内涵是,人与技术的相互发明。美国在历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文化霸权表现为历史蒙太奇中的时间物体、历史共同体的共在幻象与工业图式论整合、记忆工业随时在场导致的个性化丧失等内容。斯蒂格勒所强调的是,技术在塑造“大写的我们”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技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这一内涵。在斯蒂格勒看来,数字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类的迷失。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异化情形体现为数字化所创造的是扭曲的象征世界、数字个性化背后的整体性制造、数字消费背后的美国霸权和认同假象、数字资本主义加持的教育异化及其对抗等。在这种数字资本主义的迷途之中,斯蒂格勒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斯蒂格勒将解决方案定义为积极性的药理学,将人类的未来定义为“负人类纪”。从“人类纪”到“负人类纪”似乎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悲观状态,而更加合适的调整应该是从“骄狂人类纪”到“谦卑人类...  相似文献   

2.
潘依林 《理论界》2022,(11):8-14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演绎了工业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机器技术、一般智力与固定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机器形态加速变革,分析马克思的机器观并找到未来发展路径是直面时代问题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当代西方左翼对于“机器论片段”的大多分析中,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肯认机器与技术作为推动社会的力量,而个人的理论知识与行为能力却又在资本的控制下被进一步剥夺,最终形成了“系统性愚蠢”的表征,出现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无产阶级化”。在本文看来,斯蒂格勒的机器技术观建立在马克思分析“资本”关系维度上,因此,分析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内涵的机器观是理解斯蒂格勒技术理念、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技术、知识与解放关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三场讲座,明确呈现了他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正义论的基本看法.他在这里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概念以及马克思关于自由生产者联合体的理想,其中既包括他对马克思思想之深刻性的明确肯定,以及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主张的深入分析,也包括他在评述中提出的对马克思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重思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对马克思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深化对马克思正义论的理解,呈现解决复杂而深刻的公平正义问题时所应持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变化看,用“欧洲中心论”概括马克思学说的适用性是一种误读。马克思的思想在整体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对人类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为主线,其晚年笔记中的理论是其早期思想的延续。马克思一生思想所蕴含的全球性与人类性,充分揭示了马克思的理论在宏观上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在具体的问题域上实现了从欧洲到全球地域的拓展。从马克思对所处时代无产阶级地位和私有制状况的揭示中能够找到马克思理论视域拓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基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概念、获得最广泛的同盟者策略,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及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理论从其产生起,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批判各种社会思潮并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之改造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性质,是以消灭私有制为前提,以无产阶级的现实力量去历史地追求社会正义的活动,最终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彻底解放的过程。它理性地回应了当今许多国外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各种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不是由马克思“发现的”而是由他“发明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论证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成熟”“不科学”。事实上,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考察和对学界流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精神品格以及历史使命作了全面论述,这一思想具有延续性、经验性、超越性和人本性。正确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理论对科学评价该著作的历史地位以及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学说的理论性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杨楹  罗建平 《东南学术》2006,(5):98-103
马克思的宗教观必须置于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视域中加以解析,才能把握其真正的精神要义.文章从马克思"观"宗教的生活角色、理论前提、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确证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独特的运思倾向,以及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之根本主旨;指出,宗教从对人的解放力量蜕变为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桎梏,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所提出新的解放任务使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正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立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解放的根本方式与路径只能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解蔽宗教、创发现实条件,促成宗教的消亡,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批判地吸取无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从杂乱的废墟中清理出有用的材料,建立起无产阶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他整个经济学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思想并不是没有思想渊源的,它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象魁奈这  相似文献   

10.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11.
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对作为马克思理论主题的人类解放理论形成具有真实意义,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黑格尔哲学遗产在现代的真正继承者是马克思,马克思创立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也得益于黑格尔思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程丙 《江汉论坛》2023,(4):13-18
面对当前元宇宙发展的重重迷思,斯蒂格勒技术批判理路不啻为一种可行的解蔽范式。遵循其思辨逻辑,元宇宙内蕴话语向度、技术向度及人类文明向度的持存面相。在话语之维,社会舆论对元宇宙的预设性解读及发展憧憬,往往聚焦于感知与记忆的生长点,期待元宇宙实现人机交互的可感知与想象力无限广延的可记忆。在技术之维,作为一种尚在发轫状态中的前沿技术综合体,元宇宙正凭借对技术系谱集成、现实世界镜像与人类能力增强的赋能,现实地发挥技术义肢所具有的代具性作用。在人类文明之维,由于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技术基底擅于突破、改写人的存在论边界,显现未来可能性世界的此在意蕴,因此,元宇宙包含关于未来人类生存之境再造的开放性叙事。须处理好技术药理学收敛与一般器官学绽出、数字资本增殖与技术权利争取、人类纪熵化与智识本体化三对矛盾关系,在诸多可能性中辨明人类元宇宙化存在的生成性方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系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莱茵报”和“巴黎手稿”时期,通过批判黑格尔,确立了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主客体统一思想,以后进一步通过对实践范畴的考察,系统规定了个体、群体、社会整体和人类全体的主体性及存在形态,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思想;并与之对应,全面规定了自然、社会、精神客体的性质和形态.  相似文献   

14.
熊亮 《云梦学刊》2020,(2):100-107
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对无产阶级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轴心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首次诠释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念及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使命以及理论武器,既是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鲍威尔、魏特林以及卢格思想的批判式吸收,也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超越式清算,更是马克思所找到的现实德国革命乃至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概念在新时代语境下转换为人民性,启迪了共产党人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5.
高爽 《理论界》2022,(7):16-23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部并未完成的著作,它只是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哲学史研究的导论,而部分文本的缺失又使我们误认为其延续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观点和立场。然而,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对实践的抽象性理解导致了哲学与世界之关系的颠倒,又使黑格尔之后的思辨哲学产生了内部分裂。此时马克思的实践观在问题意识上已经具有了超越性,试图回答理论精神如何成为实践的力量。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实践思想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实践思想与黑格尔思辨哲学之关系、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之关系,也使我们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核心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文喜 《人文杂志》2006,1(5):25-31
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人类学意义上的需要理论,不可以充当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奠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离开与之相应的经济领域,就将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目的的东西引入生产领域。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定义成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生产。其需要的理论批判具有明确的消解政治经济学和反贫困的指向。关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基于利益分离的阶级斗争和反贫困的革命目的,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维度上追寻人类应该如何美好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在马克思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发现有什么地方对这个问题做过足够的分析,而这个问题在现代性以社会和经济取代政治和宗教的背景下,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如此核心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平等是人类平等理性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平等思想是人类平等诉求的科学阐述,马克思所追求的平等是劳动的平等.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所谓永恒正义的国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的虚伪性.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平等不是单纯地为了无产阶级,而是为了整个人类,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只是马克思的劳动平等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马克思不但要求形式上的平等,还要求实质上的平等;不但要求政治生活的平等,还要求经济上的平等;不但要求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还要求生活资料占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国家机关建设的思想,在马克思国家学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特别是1871年之后,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实践,对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机关的性质、宗旨、任务和防止可能发生的危险的措施等各个方面,作了专门论述。其后,恩格斯和列宁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机关建设的思想。至今,这些思想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国家机关的机构和体制的重大改革,认真学习马克思及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建设的思想,是对这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的最有意义的纪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和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及其管理体制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管理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政府职能的设想,关于建设和改革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思想,关于"廉价政府"的思想,关于世界全球化的思想,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与伦比的科学巨匠——马克思与世长辞了。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三天,即三月十七日,思格斯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演,概述了这位科学巨匠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严整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提供了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最精髓最天才的思想就是在分析社会物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