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探讨的死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作为历史科学的存在论—伦理学问题,它既属于又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三卷本《资本论》主要通过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积累、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与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既从存在论角度揭示了人受资本逻辑宰制而死的事实,又从道德伦理角度对该事实进行了否定和谴责.但是,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资本论》探讨的死亡是指资本主义本身的死亡,后者既需要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又需要坚守和捍卫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并为之进行现实斗争.这种双重理论特质在《资本论》中上演双重变奏,表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复杂性和辩证张力,它在最本源的意义上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的源头即"双希精神"那里.  相似文献   

2.
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的缺场导致西方经济学对《资本论》中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深度的逻辑断裂.在辩证法视域中,资本主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技术创新的本质必须依靠"社会劳动"这个中介才能得以揭示,技术创新的现象和现实体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具体转化.基于技术创新这一现实的规范性中介,主体行动逻辑的注入使技术创新过程实现了主体对倒立的社会关系的客观反转.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资本论》中蕴含的方法论,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宝藏。深入地发掘这一巨大的科学宝藏,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范畴、理论、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的需要;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揭示现代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和回答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挑战的需要;是阐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理论和建立科学的逻辑结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法,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并以本质的规定,说明了它的各种现象。这个过程,是《资本论》逻辑的主体。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逻辑,也就是要依据这个过程,掌握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  相似文献   

6.
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不同学派对生产过剩危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相对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都不够完整全面。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对危机表象的分析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内在逻辑阐述两个层次,而《资本论》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是完整的逻辑体系,文章从十个方面研究了《资本论》所蕴含的商品生产过剩逻辑,逻辑起点是商品,终点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所导致的积累总趋势。商品生产过剩逻辑对治理我国产能过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迪 《东南学术》2021,(4):75-81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界掀起了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又一轮热潮.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资本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对其价值维度的讨论而忽略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科学性特征.这种解读方式极易导致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误读为一种单纯的革命动员理论,或者是一种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宣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但改变世界的前提是要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理解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科学",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宣言".  相似文献   

8.
2014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一著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及其原因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它并没有真正揭示21世纪资本运行的内在机制,也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内在根源,更无法为我们探寻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提供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此而言,《21世纪资本论》并不能取代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人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指南。《资本论》依然具有不可超越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以其完备而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完美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在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它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典范,它不仅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唯物史观的逻辑展开,而且也在论证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同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以其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和革命性的影响,具有历史的穿透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首要地是对研究方法的变革.《资本论》 是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探索的光辉典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追问、逻辑展开分析、逻辑中介考察全部矗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地基之上.马克思对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逻辑起点的"商品"的考察,蕴含着抽象法的完整展开过程,既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是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中介环节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光",是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关键一跃.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马克思贯彻了确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与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向前敏 《理论界》2022,(12):14-20
《资本论》是理解无产阶级本性、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核心文本。正是基于这一判断,讲坛社会主义以非辩证地预判现存社会发展趋势、非事实地歪曲《资本论》的价值论内容和非科学地预设未来社会形态实现进路这三重逻辑,对《资本论》进行“解读”。这既体现了讲坛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现存国家合理性辩护的思维逻辑,又呈现讲坛社会主义未能科学地把握未来社会本质的理论困境。这一逻辑和困境表明,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维度出发,才能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性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路向的基本设想,才能创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进而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规定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逻辑起点(即商品)。对这里的商品,学术界有的认为是简单商品,有的认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商品,还有的认为是指商品一般(或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一般)。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而且有的离开了《资本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去讲《资本论》逻辑起点,这种方法也不妥当。只有从《资本论》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辩证性质出发,从《资本论》的科学抽象法以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这种商品的真正性质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石建水 《北方论丛》2015,(6):138-143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资本论》的传统范式只是表现了《资本论》经济学思想,却遮蔽了《资本论》哲学思想。只有既从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维度解读,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完整理论逻辑解读,才能破解双重断裂论和多重过时论,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并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把经济规律翻转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凸显《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主流发展趋势,并形成了新型的数字资本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这种结合下,互联网成为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催化剂,短时期内缔造一批互联网平台资本巨头,随之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涉及互联网企业的劳资问题。由于互联网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考察也必然要从资本主义角度切入,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一部关于经济范畴和资本运动逻辑的经济学著作,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借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政治哲学阐释。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真正意旨是揭示人类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实现社会化的人的联合体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资料以及每个人的劳动有且只有为必要劳动。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是《资本论》这项"伟大艺术品"的"建筑术"。以批判性和革命性为本质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表征,它谱写的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座城市"的变奏。辩证法的存在论意蕴不仅洞见了"第一座城市"即"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危机,而且还预见了"第二座城市"即"共产主义"的到来。这是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也是探讨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接生术",是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相似文献   

18.
谈谭  叶江 《学术界》2023,(12):69-81
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理论框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帝国主义理论相应地经历了经典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帝国主义、冷战后新帝国主义等理论类型的演进。三类帝国主义理论尽管解释力各有差别,但它们都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被资本霸权控制的体系,而且这一体系违背了人类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偏离了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要求。因此,必须探索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公共性且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体系和共同体实践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维护和增进共同体公共性为价值指引,旨在让资本增殖的逻辑服务于增进和实现共同体的公共性,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构建一个多极、平衡、公正的全球秩序,由此实现公共性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正> 《资本论》(指一、二、三卷)是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列宁说:“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7页)所以,《资本论》“只需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在它的可说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表现出来。”(《资本论》第三卷第939页)因此,它采用的方法只能是理论的方法或者逻辑的方法。这是应当首先肯定的。所谓理论的或者逻辑的方法,就是“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页),也是不同于对世界的具体历史的掌握的。这种“专有的方式”就是头脑从世界的既  相似文献   

20.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不断导致危机产生的内在矛盾全部揭示了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危机问题的复杂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单独设列篇章加以论述,这种叙述安排导致有学者认为《资本论》中没有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事实上,在三卷《资本论》的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内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危机理论像一根红线贯穿《资本论》的整个论述和全部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