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西安为例,对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厘清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的现状阐明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项目调查数据的整理概括对西安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途径及其机制创新。认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上升渠道。为此,应提高整个社会对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功能可变性的认知程度;建立健全以推进教育公平、房地产改革创新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合理保护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利益的各种政策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就业、创业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财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来,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理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如何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力,理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耐用消费品市场作为一组复杂的契约关系,有其特殊的生产和分配制度结构,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与整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是相统一的。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方针;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扩大消费需求,重心是扩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耐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制度结构。扩大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是经济、社会、制度结构顺利转型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正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尽管目前其所占比重仍较小。营销者必须重视这一变化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特征;然后,针对企业的营销变革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等收入阶层的稳定器观点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能否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政策制定时的倾斜度。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这一阶层就能够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续受损,其阶层利益无法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和阻碍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计量验证的方法,分析了中国1985~1999年间储蓄增长与收入分布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居民收入分布不合理,全社会的平均储蓄倾向必然会过大,因此不同收入阶层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影响到平均储蓄倾向水平。当前的高储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收入分布的不合理,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要稳定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其消费潜力,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优化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的现实需要;中等收入群体虽处于中等收入行列,但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受到不利冲击后容易“掉档”,从而变为低收入群体,即“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发现:在各类标准下,中国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平均接近1/2;从空间层面看,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多分布于西部、中南地区;从经济层面看,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的显著特征是低财产收入、低转移收入和高经营收入、高医疗保健支出;同时,指出偏低的文化水平、过重的儿童抚养负担和医疗费用是诱发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应正确处理“稳中”与“扩中”的关系,围绕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等措施,以城市落户、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为重点,逐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前的高收入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收入群体目前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其所拥有的财富总量巨大;其次表现为该群体有着相对固定的职业和社会身份象征,开始具有相似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当前的高收入群体出现了阶层化的特征,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结构的优化,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风险。在哈贝马斯的国家社会"三分法"的基础上,从政府、市场及公民社会(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当前的高收入阶层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功能,同时提出了缓解贫富差距和化解社会阶层间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腐败多发、社会不稳、产业结构升级难和经济发展滞缓等,使中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风险。因此,在剖析可能阻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路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稳步推进城镇化;建立廉洁高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止官僚主义作风和调整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11.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尽管演化经济学在中国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如何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仍是中国演化经济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演化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是其发展的最大基础,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演化经济学的异端传统为其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克服这一不利影响,依赖于中国经济学家在理论创新上的作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寻找影响组织承诺水平的主要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组织提高组织承诺水平,从而提高绩效.文章在澄清组织承诺概念、明确组织承诺水平的测量手段的基础上,提出影响组织承诺水平的三个层面的因素,即组织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不同的组织而言,主导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组织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改变这些影响因素的方向和水平,达到组织期望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指出行政复议机构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行政复议实践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行政复议法>实施以后,虽然对复议机构的职权规定和机构设置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分析了现行行政复议机构设置与运作中的不足,从复议机构的职能优化、设置原则、模式构建及完善立法等方面对现行复议机构的改革提出了建议,旨在摆脱当前复议困境,有效实现复议目的.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整合与机制创新是推动区域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积累、教育教学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理论在讨论犯罪之间的界限与区分时存在一定问题,或仅从犯罪构成上做简单比较的一般性区分,或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应当讨论犯罪之间界限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犯罪之间的界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准确地划清犯罪之间的界限,就不可能准确地区分此罪与彼罪,从而不能正确地定罪与量刑。在研究犯罪之间的界限与区分时,首先确定在何种特殊场合两罪界限模糊难辨需要加以区分,然后通过比较两罪的构成特征找出在哪个或哪些构成要件要素上存在根本区别,抓住这些根本区别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得出两罪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9.
提高我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技术经济理论,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障碍的原因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匮乏、企业技术市场参与度低、对技术的需求拉力不足、进口技术减少了对我国自身科技成果市场需求的空间等进行分析,并对提高我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提好问 ,应做到以下几点 :提问要紧扣教材与大纲 ;提问应把握时机 ,形式多样 ;提问得讲求效果 ,注意质与量的统一 ;在提问时教师要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小结和评价 ;教师一方面提问学生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