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2012,(30):F0003-F0003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是什么? 恩.对.是螃蟹!又到中秋时节,精雕细琢地品着大闸蟹赏月是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2.
点滴悦读     
《山西老年》2020,(3):54-55
齐白石画麻雀齐白石刚从湖南来到北京时,赏识他的人并不多,买他画的人也很少。因为没钱,齐白石白天在街上卖画,晚上连旅店也住不起,只能住进了法源寺,这一住就是两年多,一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一个夏日的午后,天上下着雨,齐白石无法出去卖画,只能茫然地坐在寺里。  相似文献   

3.
fotoe  翟倩 《社区》2012,(20):65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是什么?恩,对,是螃蟹!又到中秋时节,精雕细琢地品着大闸蟹赏月是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呢。在我想来,大闸蟹是现代才流行的产物,可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我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  相似文献   

4.
螃蟹与蟹文     
正话说:"秋风响,蟹脚痒","秋菊旺,螃蟹壮"。深秋丹桂飘香,金菊盛开,蟹黄满,肉嫩鲜,正是持酒品蟹、赏菊吟诗的最佳时机。蟹有四名:以其横行,曰螃蟹;以其行声,曰郭素;以其外骨,曰介士;以其内空,曰无肠。由此,螃蟹有了"横行介士"、"无肠公子"的美称。自古以来,螃蟹便享有"水乡三珍"之誉。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螃蟹称颂备至,赞之以文,宠之以诗。明末清初食蟹名家张岱这样形容吃蟹:"不知醋盐而五味俱全","膏黄腻积,如  相似文献   

5.
杨吉生 《社区》2011,(29):1-1
国画大师齐白石,画艺精湛,与张大千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说。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堪称画坛两绝。  相似文献   

6.
《新少年》2014,(9):40-40
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生于湖南。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善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妙趣横生,尤善画虾。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儿。63岁时齐白石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军 《社区》2012,(35):14-15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他把历年画画挣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住在北京铁栅屋时,天明即起.家里人正洒扫庭除,齐老先生就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他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格来办事。世界之大,哪儿没有死皮赖脸的人,比如说:“齐老先生添条虾吧!”“齐老先生您受累!多画条鱼吧,我内人最喜欢鱼了!”齐先生也不说话,只是斜着看来客一眼,又不好当场驳人的面子,慢慢把笔濡墨,沉吟半晌,一笔、两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但都不大精神,看着好像离水好几天,要翻肚子的样子。客人不解地问:“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  相似文献   

8.
田炳信 《社区》2009,(2):1-1
齐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只愿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画,见点闲人,说点闲话,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细想起来,人一生能有几处是闲处,得闲空,有闲情?难!求忙容易求闲难。  相似文献   

9.
“怎么把水溅到我裤子上了!没长眼睛啊?”一听这尖厉的声音,我就知道是“小螃蟹”又发火了。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件往事……那是冬季里最寒冷的一天,我在教室里扫地,一不留神,把我们班大名鼎鼎的千金小姐——“小螃蟹”班长的手绢碰掉在地上了。我的脑袋顿时就大了,这下可闯祸啦!我急忙捡起手绢,吹掉灰尘,准备还给她,但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10.
林浩基在所著的《齐白石》一书中曾引了传主的三首诗 ,其中一首是 : 乌沙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 将汝忽然来打破 ,通身何处是心肝。书中说明 ,这“是十年前他所作的那幅不倒翁图上的三首题款”。 (见林浩基著《齐白石》 中国青年出版社 1 987年 9月北京第 1版  1 996年 2月北京第 4次印刷第 353页 )翻阅《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一书 ,正好有齐白石的《不倒翁》图 ,并有题款 ,一核对 ,诗的最后一句为 :“通身何处有心肝”。是“是” ,还是“有” ?我个人认为用“有”更好些。理由如下 :其一 ,与画的题款一致。其二 ,“心肝”毕竟只…  相似文献   

11.
马云 《今日南国》2014,(1):32-32
有一位画家说,齐白石的画,为什么画得那么好?而且年纪越老画得越好?因为他越到晚年,对生活就越依恋,也越爱惜身边的一切。  相似文献   

12.
常律师热线     
《社区》2004,(22):48-49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刊免费 开通了"常律师热线",特聘请北京致新 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李宝常为大家答疑 解难。 热线开通时间: 每周六9:00-16:00 电话:(010)65225005 (010)65247311-6128我们能否要回这幅名画常律师: 你好! 我是河北省一名农民。我父母收藏了一幅齐白石画的画,但我们兄弟姐妹一直都不知道,不知父母为何对我们保密。父母都去世后,我们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该画。 由于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人邻 《社区》2013,(5):10-11
很多人不理解齐白石在门口和客厅里都贴着卖画刻印的润格,诟病于老人的吝啬。他们哪里知道齐白石的艺术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若知道,也许就不会怪罪了。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年,英国女王访华,请绘画大师齐白石作画,齐老挥洒自如,一幅《牡丹醉春图》顷刻间即告完成。突然一滴墨汁不合时宜地落到了画上,观画的人群中一片惋惜声。此时白石老人神态自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2010,(9):40-41
初到北京时,齐白石的画卖不出去,不光是因为画风冷逸,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出身湖南湘潭的普通农家,北京绘画界很多知名人士看不起他。齐白石开始广交各界有名之士,参加画展,出版画集。  相似文献   

16.
齐白石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构想可概括为“两大举措一条链”:举措之一是创设齐白石艺术奖;举措之二是举办国际齐白石文化艺术节;一条链则是由齐白石艺术奖和齐白石艺术节的成功经营而形成的一条以齐白石文化资源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链。对于以湘潭为组成部分的长株潭生态圈的现代化建设而言,这一构想不仅具有良好的现实可行性,更是时代赐予我们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齐白石六十三岁题画白菜时写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齐白石的画中总是响彻着一种世俗的、生意盎然的愉悦情调,满眼天趣之中透露着对劳动生活的挚爱和信赖,俗中寓雅,雅中见俗。譬如矗立的半截荷梗诉说着莲蓬刚刚收获;偶尔立在梗顶的蜻蜓,昂头翘尾展翅之势,给人一触即飞的灵动感。即便是那些已离开泥土的白菜、萝卜,也都那么鲜嫩、水灵,仍然那么生机勃勃。就与他画的虾、鱼、小鸡一样,贯串着生命之歌;就像他画的篱笆、稻束、柴耙一样,让我们联想、思念着齐白…  相似文献   

18.
正老舍先生和齐白石老人是好朋友。老舍认为齐白石是一代大师,他的作品"承袭古法而推陈出新","作品变而不幻,新而不怪","笔墨所至,又能形色鲜明,状物传神,雅俗共赏"。而齐白石则佩服老舍的文笔与为人。一个绘画,一个写作,两个行当,两人在艺术上却是心灵相通。1933年老舍得长女舒济,写信求好友许地山代为向白石老人索画,不过自然要照章付费。画好后邮到济南,老舍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是他的号。他是集诗、书、画及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大师。他的青少年时代是这样度过的——爷爷当老师齐白石老人出生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湖南湘潭人。那时,全家5口人,只有几间破屋,一亩薄田。家里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构想可概括为“两大举措一条链”:举措之一是创设齐白石艺术奖;举措之二是举办国际齐白石文化艺术节;一条链则是由齐白石艺术奖和齐白石艺术节的成功经营而形成的一条以齐白石文化资源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链。对于以湘潭为组成部分的长株潭生态圈的现代化建设而言,这一构想不仅具有良好的现实可行性,更是时代赐予我们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