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相似文献   

2.
玄奘的"五不翻"源自经年累月的翻译实践,虽非新论,但依然生机勃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英译名不统一,其中出处相对权威的英译名"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XPCC)"易造成误读,不利于外宣、外贸、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该文以唐代玄奘"五不翻"为理据,探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机构、名词术语等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探寻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后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都会同时涌现出大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从最初道安的"案本"、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到后来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将“忠实”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关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忠实与否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中的庞德/林纾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探讨庞德和林纾翻译个案独特的特点,将这种不懂翻译的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翻译现象界定为庞德/林纾现象。从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入手,认为庞德与林纾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翻译,在此基础上对庞、林两人的翻译方法及其译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他们的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该正视翻译中的庞德/林纾现象,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梳理,探索两人翻译的秘诀。  相似文献   

6.
传统译论注重标准的厘定和对标准的遵守。因此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原著与译作之间的文本对比之上,所遵循的翻译最高准则是“忠”。然而,翻译中的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要受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及语言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忠实只是人们的理想,“叛逆行为”总是客观存在的。文章从描写翻译理论出发,结合翻译实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判断一部译作成功与否在于其在翻译生态系统中的适应程度,而适应归根结底在于读者的接受程度。面对不同的读者,译者应对其“生态环境”有清楚的认识,以满足不同的读者期待,使自己和译作适应不同的“亚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诠释下的许渊冲《西厢记》英译充分体现其翻译思想追求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以及“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话语融入其相关的翻译与解释之中。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在西方语言中被命名的方式,儒家思想才得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留下其意义的“踪迹”。  相似文献   

11.
直译作为中国翻译界一个特有的名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涵义进行深究。中国人所说的直译和西方人所谓的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一回事,把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无异于以辞害意,既不利于对直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有人将其等同于字字对译而彻底加以否定;有人将其奉为至高的原则,并与意译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应与意译交相为用,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欠额翻译和某些译法众说纷纭的现象提出音译的必要性。通过音译词的语义涵盖量、国外词典、因特网信息、历史溯源和翻译的现代理据证明音译的可行性,同时剖析了译者少用音译的原因。最后文章界定音译范畴,并提出音译的操作技巧:拼音规范、优化选词、借词发挥、以及音意结合  相似文献   

13.
谐音音译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且已流行为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从谐音音译的概念到其产生的原因,分类及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谐音音译词在丰富汉语表达、加深语义内涵的同时,会造成语言文字书写和翻译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译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术语是科技文献信息的主要载体,在科技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大量同义术语的出现为科技交流带来很大不便,影响合作与交流的进程。遵守不同的原则定名术语是产生同义术语的主要原因。术语的定名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在术语定名上一直采取“意译为主”的定名原则,但就目前和长远来看这一原则有待探讨,因为对以往和现存术语的状况分析表明,借助于音定名术语已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英语人名翻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人名的翻译在遵从名从主人、标准汉音及约定俗成三个原则外 ,在许多场合还应作一些变通处理 ,如采纳音译法、音译加注法、释义法等 ,使人名的真实内涵得到体现 ,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南方民俗的影响,外国商标谐音译法逐步成为一种“时髦”。该翻译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它不仅具备一般音译法之运用普遍和选字随义等性质,更符合商品广告须迎合大众审美心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略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各个民族语言中都有 ,汉语自然也不例外。但是 ,大量存在于汉语中的外来词 ,我们已经觉察不出它们是外来词 ,这主要是汉语对外来词汉化作用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外来词的传入方式 :纯音译、意译、音义兼译 ,以及汉语对其从语音上、表意上、构词法上、语法上的汉化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英译借词的音译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借词的产生是语言交流的结果 ,借词引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代汉语的借词却存在着一种排斥音译转写 ,而乐于接受部分音译或全意译的倾向。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同时 ,音译转写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相似文献   

20.
“X摔”族词是2010年最热门的网络语言之一,论文采用描述的方法对此新兴网络语言进行了源流的探究,对其类词缀特性、音节、语法功能和结构特点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具体的翻译方法。本文指出,应从音译和意译曲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了音译的合法性,并提供详实材料予以论证;然后从意译角度对17个相关语汇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了不同接受程度的翻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