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刘伟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8-10
刘勰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显示他卓越的眼光;而把对楚辞的评价放在《文心雕龙》全书显要的位置,表明其目的是要通过对楚辞渊源和影响的分析,阐明其文学通变的理论,即以楚辞为通变的范式,来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无疑也显示出《文心雕龙》全书体系的严谨精审。 相似文献
3.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453-455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针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浮糜文风日益统治文坛的现实,从"通"与"变"的道理出发,精辟地阐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文学发展观,提出了文学创作应遵循"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的原则.这一理论不仅对扭转、纠正六朝以来,特别是齐、梁时代畸形的文学创作倾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吴中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婧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0(3):6-9
纪昀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评点精见迭出,他不仅对文体论进行了学术考辨,尽展乾嘉学风,更凭借其对集部之精熟,对文体论予以精彩的义理解析。纪评考证精严,议论惊警,对攻克现代“龙学”中文体论这薄弱一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汉末魏晋时代发生的纸简替代是文学传播史上具有技术革命意义的事件。纸作为传播介质相比较于简帛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而《文心雕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文论著作并体现那一时期文人丰富的文学传播观念。以第一卷为例,刘勰对于文学传播过程中传播介质、传播效果诸环节,均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徐凤玲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67-68
<文心雕龙>上编文体立足于文体甄别,融文学史、文学批评、创作理论为一体,史论结合,同类相较,体例严谨细密,为文体论的发展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杨青芝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文心雕龙》中宗经是宗五经,不同文体本源于不同经典,实际上是按照五经内容将全部文章划分为论道说理、抒情言志、记人记事、记言、表达意旨等,进一步概括,对应于今天的学问文章、应用文章和文学作品三类文体。文体分类研究有助于在文体共性认识基础上揭示其特性。按照这三类文体整合刘勰的三曹论,阐明他所揭橥的文学特性:以情志为主,以正情性为目的,以特殊方式说理。 相似文献
10.
郭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
《文心雕龙》标志着古代文学教育思想的基本成熟,其教育思想与其文学理论直接相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刘勰意图改变当时文风,廓清文坛弊病,确立后学师法的矩矱范式,以及指授后学为学门径与渐进程序等方面对《文心雕龙》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授受内容和目标宗旨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文学思想的民族特色,并为古代文学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庆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吕书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李秀卿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24,37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前后共出了五个版本。梳理这些版本,可以使我们对他宏阔的学术视闽、深厚的学术底蕴(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度)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并深刻认识一部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著是如何百炼成铜的。这对当今学界浮躁的学风无疑是一剂良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4.
戴阿宝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4-66
笔者在前人对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文本细读 ,提出刘勰的“通变”观既不是今人所谓的革新变化 ,也不是今人所谓的继承发展 ,而是一种“循环相因”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因无限阐释被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经学经典地位。刘勰以宗经观为本位,又逸出宗经观,以“雅丽”为诗学准则对《诗经》进行了解除经学经典的文学性阐释,突破了汉儒美刺论《诗》的传统。齐梁时期,经学与文学的纠缠、刘勰文质并重的诗学理想等因素促成了《文心雕龙》雅丽释诗的倾向,因而从《诗》学到诗学,刘勰的诗学思想逐渐走向圆满。 相似文献
16.
袁海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93-97
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其人其赋有褒有贬,但综而言之,肯定为主。刘勰从文学史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辞赋承前启后的地位,自觉而清醒地从文学角度去看待司马相如的辞赋,体现了他达观的文学态度和卓越的艺术眼光;但其中也有些见解因袭前人固见,不甚合理,未能完全跳出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7.
石了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6):82-84
刘勰从"宗经"(宗《诗经》)出发提倡复古,复古与通变相纠结,潜在地阐明了"文学退化观"与"文学进化论"相矛盾的文学发展观。这种矛盾折射出刘勰处理时代新变时的尴尬以及方法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李金坤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2(1):21-29
“通变”思想是始终贯穿于刘勰《文心雕龙》的一条主线。它的成功之处,主要得力于:结构体系、文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结构体系的创新是建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骨胳间架,文学思想的创新是充实《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经脉血肉,研究方法的创新,则是完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可靠保证。三者相辅相成,孕育了这部堪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名著相媲美的东方文论巨著。 相似文献
19.
石朝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77-79
通变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之一,“通”首先指客观上过去与当下之间具有连接性,流动性,当代写作与前在文学具有同一性。变有变化,变通等义,指当代写作与前在文学的非同一性,非连续性,指当下的创造性。同时,变和通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刘勰的“变”不是随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在“通”的基础上的变。同时要以“变”补“通”,以“变”纠“通”,以“变”救“通”。要通过“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和“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达到真正意义的通变。 相似文献
20.
殷满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41-144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具系统性、学术性、最具民族品格的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 ,其学术价值古今学者已多有论述。本文试图借助 2 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体现出一种文学本体意识 ,这种文学本体意识具体表现为以文采为中心的语言意识和以诗歌为中心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