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职业乞丐现象是超越历史和国界的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社会问题。从是否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标准可以把乞丐人群区分为原生乞丐和职业乞丐。在我国转型社会的背景下,职业乞丐问题日益严峻。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乞丐人群基本上都可以划为职业乞丐。从当前职业乞丐的特征上来看,职业乞丐又可以划分为个体型职业乞丐和代理型职业乞丐。代理型职业乞丐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的,它是当前职业乞丐发展的新趋势,具有诱发其他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其解决途径从理论上来说有两种模式;个体型职业乞丐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其解决应该寻求乞讨权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了治理乞丐问题的方针政策、原则,成立组织机构,通过因地施策、多种收容方式并举对乞丐问题进行治理。经过准备、收容、教育改造等阶段,让乞丐有了最终归宿,乞丐问题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治理乞丐问题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治理乞丐和城市流浪人员有重要借鉴价值。当前治理乞丐问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培育一批有作为的治理乞丐问题干部队伍;充分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治理乞丐问题方针政策;坚持依法依规治理乞丐问题;同时要贯彻以人为本,注重启迪乞丐思想觉悟,使其重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赵清竹 《社区》2008,(10):28-31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襄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也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规,并依法严惩。  相似文献   

4.
乞丐和乞讨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形成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处理方法在国内外有所不同.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乞丐和乞讨行为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真正贫困的乞讨者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来消除;对于职业乞讨者,则要更多地给以正面教育,使其能自食其力;对于"恶抢恶夺"的行乞者则需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5.
学习代理是企业通过学习代理人从外部知识源获取知识,并在组织内部分享知识进而改变组织知识基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文章首先归纳了中小企业三类关键的学习代理人,即企业家个体、精英、群体;其次,结合企业实际分别给出企业在知识获取阶段和知识分享阶段中不同类型的学习代理模式,并构建了学习代理的两阶段过程模型;深入剖析了学习代理人获取知识以及组织内部分享知识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中小企业要想通过学习代理进一步提升组织的学习绩效,必须在学习代理的不同阶段及时推动学习代理人角色的转化以及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代理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代理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代理人、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基本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范畴,但是,从立法体系上看,不协调之处甚多。另外,在我国代理法中,还存在不少原则性较强和可操作性较差的条款。为完善我国代理立法,应确立和贯彻两大法系兼收并蓄的原则,民商合一的原则,立法者强制干预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相兼顾等原则。当前,应以制定《民法典》为契机,完善我国代理立法,尤其是间接代理制度。《民法典》中的代理法体系可以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规定,第二部分是直接代理,第三部分是间接代理。应当将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共同适用的法律规则安排在一般规定之中,而在规范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时,应以代理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民事责任为框架进行系统的立法。  相似文献   

7.
略论民国时期上海乞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乞丐问题是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近代上海逐渐成了国际性的大都市,但同时也成了乞丐大本营,其社会成因,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上海乞丐在继承传统方式的同时,又有新的变化。乞丐的增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民国时期出现的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措施和新思想,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职业需求是指人对职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反映着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欲望 ,并通过从事该种职业来满足自身的其它需求。它是个体谋取职业并在职业活动中获取成功的积极性源泉。职业需求可以激发从业者的积极职业情感 ,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意志力 ,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的根本动力。人类的职业需求沿个体和社会两个方向发展 ,分为四种类型 :维持生活的需求 ,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承担社会义务的需求和交往归属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清初拟话本小说在较短时间内,连续集中出现以乞丐为主角的多部作品。这几部作品,人物相似,情节相类,都是乞丐孝义两全、轻财守礼、仁心仁德、终得善报的故事。小说中,乞丐们道德几近完美,同时却也面目模糊、缺少个性。究其创作动因,清初拟话本更倾向于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而乞丐孝母、拾银不昧、代偿债务都是有人物原型的。乞丐仁心义行正能反衬出豪绅贵人的背信弃义,作者们借助因果报应之说宣教世人,也通过乞丐之口,宣扬着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和对世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职业高原现象是当今企业和个体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职业危机问题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职业高原给个体和组织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大,跨越职业高原是个体和组织成长的必然选择。从舒适区的角度分析职业高原现象,可以发现走出舒适区是跨越职业高原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是社会治安防控的积极手段。流浪乞讨群体职业乞讨严重,且时常以非法操控乞讨、明讨暗偷、欺诈强讨等恶性手段组织乞讨活动,具有隐藏性高、侵害性大、组织性强、区域性明显、流动性频繁的特点,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建设统一救助管理网络,培育社会救助力量,加强救助机构人才资源建设,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系统性,形成广泛的参与机制,提升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晚期英国一直为乞讨问题所困扰,此时乞讨问题的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结果。虽然中世纪基督教会主张对所有的贫困者予以救济,但中世纪晚期英国仍出现对乞丐限制的普遍呼声和行动。政府、教会和社会精英都提出了一些限制乞讨的措施,主张对乞丐救济区别对待。中世纪晚期英国对乞讨的限制有助于鼓励人们积极的生活,这孕育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3.
乞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近代早期,英国对乞讨进行了区别对待,分别给以惩罚和救济。此时,英国乞讨限制呈现出三管齐下的基本特征:精英献策、政府立法和城镇执行。英国对乞讨限制的这一特征使它有力地遏制住乞讨这一社会痼疾,从而保证了英国顺利地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救助管理机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的暂时性的仅限于基本生存物质的救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无法从根源上制止流浪乞讨发生。有鉴于此,建立以救助管理机构为主导,其他机构相联合,具有一致性和可获得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输送系统,形成新的社会救助模式,对于从源头上减少流浪,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知识女性在我国女性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她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业知识女性的作用与潜能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制约职业知识女性成长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女性自身的因素。探讨制约职业知识女性成长的因素,并创造职业知识女性成长的有利环境,无论对于提高女性的素质,发挥她们的潜能为社会贡献其才智,还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倒台而减轻,相反更加严重。而上海又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1927-1937年《申报》上报道乞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对于乞丐的生存状况、社会救助、犯罪行为等方面的报道。透过这些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乞丐报道受时局的影响非常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同时反映了社会一些观念的变化等特点。这些报道也折射出了民国时期社会的一些状况。  相似文献   

17.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出台了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出台后,我国的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随之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应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救助站与高校联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和实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提出并构筑了“以德治国”的法制化模式。“以德治国”的法制化模式 ,关键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职业道德体系、社会公德体系和家庭美德体系 ,从而使道德与法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高度统一 ,相辅相成 ,共同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