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农民工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客观表明,在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演进中,他们对受教育保障权、医疗保障权和最低生活保障权等获得市民化待遇的需要最为迫切。为了推动这些"市民权"的良好实现,急需建立一套以立法、执法、司法为基本要素的法律保障机制。从农民工子女的本体特征出发,着眼于他们"市民权"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构建,首先应坚持"完善立法与杜绝限权相统一"、"积极执法与自主行权相统一"、"便捷司法与救济创新相统一"三大基本原则,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科学、可行的具体内容设计。在立法范畴上,要求即刻完善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立法、义务教育补偿立法、义务教育后升学保障立法、医疗保障立法、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等;在执法范畴上,要求政府积极为给付义务与有效抑制行政不作为、公民充分行使"自主权"与科学构建程序制度;在司法范畴上,要求建立救济成本的政府"分摊"机制和推进"权利具体化"救济的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关不动产征收程序的立法,散见于一些单行的法律和规章中。目前我国不动产征收程序的立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律本身、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立法救济征收程序的可操作性等。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征收的立法较为完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对不动产征收程序立法进行完善:第一,制定《不动产征收征用法》,作为不动产征收的一般法;第二,完善公告制度,增加协议征购程序,给予被征收人参与和表意机会;第三,完善征收目的和征收补偿的救济机制;第四,完善不动产物权征收程序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我国城市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原有的工伤保险仅仅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的公民,农民工却不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文章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政府责任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阐述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政府责任必要性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在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倍受歧视,他们的社会保障几近于无,更遑论工伤保险待遇的享受。为弥补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缺位,国家要尽快出台《户籍法》,保障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制定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保障条例或办法,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使农民工在工伤保险赔偿之外可提起工伤损害赔偿诉讼。  相似文献   

5.
农村征地补偿协议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征地补偿协议因法律冲突或立法空白导致制度绩效低下,检审征地补偿协议的立法定位和法律性质是完善征地补偿协议法律管制的前置条件.本文分别讨论了征地补偿协议的内涵和性质、订立规制及法律救济等问题,提出完善农村征地协议的相关内容和程序以及救济途径,强调通过立法完善和管制提升,以契约形式构建包括政府和农民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利益安排.  相似文献   

6.
工伤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且经常发生的,在工伤赔偿问题上,世界各国经历了由传统侵权行为法一元调整机制向多元调整机制的演变.在现代社会,工伤损害的救济机制涉及侵权行为法、商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等多个领域,民事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但在具体工伤事故救济中,如何运用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侵权赔偿来实现"工伤损害填补"却始终是困扰着理论和实践部门.文章在比较四种模式利弊和分析我国立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法律适用方面应遵循的几项原则,以期完善我国工伤事故赔偿的法律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工会代表权立法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诚 《学术界》2006,(5):275-281
工会代表权是指法律确认的工会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代表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发达国家有关工会代表权的立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团结权的确认和代表权的获得方面的立法,二是代表权的行使方面的立法,三是代表权的保护方面的立法。我国在工会立法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健全和完善工会代表权立法,一是出台基层工会直接选举方面的立法;二是制定产业级集体谈判方面的立法,三是加强不当劳动行为方面的立法、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四是进行确认代表诉讼权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李玥 《兰州学刊》2014,(1):85-88
20世纪90年代,从农村中开始剥离出一大批劳动力慢慢迁入进城市务工,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法律不健全、制度实施不力、社会排斥、农民工职业的流动性等原因出现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底、企业逃漏保,"认定难、赔付难",缺乏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建议,以便开始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城市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要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因为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巩固执政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立法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立法保障滞后:一是《宪法》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身份缺失,二是《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束缚,三是《选举法》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空缺.因此,提出农民工政治参与立法保障的措施:首先,将居住和迁徒自由写入《宪法》;其次,修改《户口登记条例》,解决为农民工政治参与提供体制条件;再次,修改《选举法》,保障农民工选举权利;最后,规范农民工民主政治程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听证制度的立法发展轨迹,经历了一个从确立到逐步发展的过程。此项制度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不完善,还存在着诸多立法缺陷。为有效地规范公权力,拓展私权空间,在行政领域需完善宪法有关听证制度的规定、扩大部门法有关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完善听证程序的救济机制等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给予其更加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被害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缺陷,对其救济制度不健全,不能切实保障其权利。为了实现法制以人为本的宗旨,保障人权,必须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障程序加以完善,从法律上给予被害人更为充分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已超脱于传统观念,呈现出积极性和发展性特点.立足结构一功能视角,考察转型期我国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其发挥深受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和社会救助法自身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地要求社会救助立法关注公平救助;民主政治体制强调国家承担根本救助责任;而社会救助法自身的结构要求社会救助立法更加关注社会救助权的程序保障机制的建构.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行政补偿救济是行政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理论研究目前还很不充分。本文从行政补偿概念的界定、立法现状、完善立法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行政补偿救济的立法规制作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附带上诉制度是设立于二审民事诉讼中的一项程序救济和诉讼权利平衡的技术性制度。因其在我国民事二审程序中的缺失,反映在司法实践中的各种弊端已经从多方面体现出来。在我国民事二审案件程序中建立附带上诉制度,是平衡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一项精巧技术,很有必要对其予以立法确认和制度完善,以弥补现行民事诉讼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制衡机制的提案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从调动股东积极性参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以股东提案权分析提案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主体规定、内容范围、行使程序、审核制度、救济机制等缺失,在考察相关国家地区立法趋势后提出我国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损害是一种针对环境本身的新型损害,其特殊性决定了传统部门法在保护和救济环境利益方面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现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致使环境利益的存在价值和法律地位未得到法律认可,是当前环境公害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通过立法将环境利益法律化,应在明确界定环境损害涵义的基础上,采取实体和程序一体的立法模式,着重规定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重新架构救济框架,设立公益诉讼机制来追究环境损害行为人的责任,并完善相关配套的支撑性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不当劳动行为立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者的团结权保障为其法理依据 ,以规范和平衡劳动关系为其直接目的的一项立法措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集中体现了劳动法律的社会法特征。当前中国亟需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中国关于团结权的成文法规定和正在进行的完善团结权的立法活动 ,为中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环境。中国不当劳动行为立法主要应规定雇主的不当劳动行为 ,包括差别待遇、黄犬契约、拒绝集体谈判和控制干涉工会等内容。不当劳动行为立法还应匹配其救济规定 ,中国宜采用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并行、以行政救济为主的方式 ,至于救济机关 ,则可考虑由政府、雇主和工会三方组成劳动委员会来承担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现行体制、制度、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政府采购活动中的种种违法现象,特别是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的违法行为频频发生。要有效遏制这种公益违法行为,应该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严格执法,杜绝暗箱操作;构建政府采购公益诉讼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的救济制度。特别是允许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站在国家和社会的立场上,对政府采购行为中的不法行为通过诉讼手段进行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20.
民事缺席裁判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席裁判是与对席裁判相对应的一种审判制度,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有关这一制度的设置和规定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从比较、借鉴的角度看,缺席行为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当事人一方不依法履行或者怠于履行应当履行的诉讼行为;而且,缺席在性质上只能是当事人对应诉权利的一种处分行为。为此,在完善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上,应当采用一方辩论主义的立法模式,同时,应具体而富有针对性地设置救济制度与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