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贵州实施大规模屯田,特殊背景下设置了众多屯堡,使屯堡村寨和当地"夷寨"族群之间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客观上却促成屯堡村寨和被屯堡隔离一隅的"夷寨"族群各自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传承动力,从而留存下一批宝贵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这一史实,引发出对当今羌族村寨灾后重建的思考,即主张推行"新屯田制".以解决5.12特大地震对国土资源改变而带来的土地产权新问题,又适时地建立起一种相对的文化"隔离机制",减少羌民族与外界的频繁互动,让羌文化在修身养息中恢复元气.  相似文献   

2.
黔中屯堡地区历史上曾有"抬汪公"的集体仪式,后因特殊历史原因中断.至20世纪80年代复兴,随着现代性诉求日益凸显,该集体仪式保有其族群发生学预设的特有精神信仰内涵,同时又为屯堡地区内外多元主体及其多重竞争驱动合力重塑.重新构建的"抬汪公"集体仪式无疑是屯堡文化当代传承和创造的具体实践,本文对作为仪式主体的人及其实践和文化体验,予以微观层面关注.  相似文献   

3.
他留人是居住在滇西北永胜县境内的一个特殊族群。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记忆,民间传说与族谱、碑刻不仅成为他留人祖源叙事的重要文本,也成为社区成员维持、重塑村落与族群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一定社会情境下的族群认同。在当代社会变迁中,村寨知识精英及地方政府通过有选择的行为实践重构了地方社群的传统仪式与节日空间,彰显他留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族群边界,由此强化他留人的祖源记忆与身份认同。然而,他留人的历史记忆和祖源叙事并没有呈现出与族群认同相对应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他留人族群认同的"地方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二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通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杨华武、母广元二人的成长历程、体现本族文化认同的言行举止、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探讨,指出民族村寨的社区精英对地方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更为关切,对本族文化更有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在地方文化的复兴与构建中扮演着领导者角色,在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导向性与规制性作用,把向年轻一代以及大众宣扬本族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贵州屯堡村庄的地戏仪式的解读,讨论了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现代重塑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在当代的文化场景中,屯堡村庄的跳神仪式经过一番"化石化"的建构,被重塑为屯堡居民重构自我历史谱系、搬演国家神话、展示权威边界的一种仪式展演;由于当代的地戏表演构成了一个权威边界的商榷场域,屯堡村民在其中既是国家边疆文化政策的对象,又是在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成为自身权力与权威边界的积极商榷者.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在帝制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贵州黔中地区的屯堡村寨的宗族内部与村落自身都急需重新确认与重组人伦关系与道德体系。围绕着祖坟归属而激发的诸多争端,鲍屯鲍氏宗族于1912~1914年间举行了一系列降乩仪式。从这些降乩仪式发生的具体历史场景,以及地方的社会事实和人们的具体实践出发,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乡土社会为平息讼争而进行的神判仪式中所呈现的讼争解决机制、社会秩序、文化价值。对作为"礼教"产物的清末民初地方社会的秩序维系与司法形态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的"宗教"和"法律"概念对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30个屯堡家谱为文本个案,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贵州屯堡人的家谱编撰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屯堡人家谱是在屯堡族群建构背景下形成的,超越了宗族的需求.屯堡人的家谱编撰通过对屯堡族群与国家关系的选择性记载,勾连了家庭、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主动利用来自国家的权威力量,以促进屯堡人的身份建构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9.
对嘉绒民间阿尼格冬信仰的图像学考察,强调将其口传、仪式图像系统的源起与变迁、阐释与实践重置于"藏边社会"这一"地方中心性"视域中加以理解,进而揭示出嘉绒族群认同的族源记忆表述、身体感官经验、社会实践策略及其地方历史效果。该图像历史的"之间性"特质亦是"藏边社会"作为"过程"与"方法"的深刻隐喻。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存在着若干跨地域的信仰圈。这些信仰圈以与本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为崇祭对象。本地域的民众通过对该神的献祭、歌舞等仪式活动,实现了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汉代人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