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这篇文章将黑龙江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与本地区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和“十七年”的散文进行了纵向比较,认为有三个特点:(1)文学观念变革,题材日益开放;(2)打破凝滞的思维模式,表现出多种审美情趣;(3)从客体的直观反映,转向主体的情意投射。同时,作者又将黑龙江新时期散文和同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进行横向比较,认为它尚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存在着有待于克服的三个问题:(1)创作队伍老化守成,缺少新生力量;(2)散文观念陈旧,缺乏当代意识;(3)一些作家的文学修养不高,影响着创作的提高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陈会明 《学术交流》2005,(1):142-145
史传孕育了中国古代小说,又阻碍了它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续书繁盛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从内容到形式对史传传统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由于续书作者既依傍于名著,又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自觉的创作意识,采用了想像和虚构的文学手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挣脱史传传统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由依傍史实创作走向以想像和虚构为特征的现代小说创作、由群体型创作走向作家个体型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选择题材、开掘主题。表现角度上。还是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都出现了新的艺术追求。其中,在艺术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这就是传统的小说结构被突破,“开放性”结构小说愈来愈多地被作家们所重视。 开放性结构小说是与传统结构小说相对而言的。它在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或以抒写思想感情为基础去结构作品。传统小说往往注重“形”、“神”的直接描写,表现主题。通常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组织结构,线索分明,情节统一完整。开放性结构小说比传统小说来得更…  相似文献   

4.
靳新来 《学术交流》2006,(7):159-162
新时期文学以叙述苦难的方式开始新的历程。从“伤痕”到“反思”,再到“人性呼唤”,新时期文学在书写苦难中发现了“人”。这得益于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学与变革中的意识形态达成的默契。但不无夸张的“感伤姿态”、对苦难的传奇性美化等,又充分显示了文化环境对创作主体的强大制约力和创作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在政治化的文化环境中,作家的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种环境,同时又试图对此有所超越而确认自身的美学位置。  相似文献   

5.
毋燕  陈长吟 《唐都学刊》2012,28(6):50-54
新时期以来,陕西女性作家队伍以其鲜明的创作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绩,撑起了陕西文坛的半际天空。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同期活跃文坛的他省女性作家所取得的成就比较来看,陕西女性作家的创作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如何立足自身、实现突破就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叶淑媛 《社科纵横》2010,25(8):101-104
新时期甘肃小说创作既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存在明显的缺失,本文从创作意识、学识修养和地域因素三个方面观照新时期甘肃小说创作的得失,为甘肃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启发和参考;其作为一个带有曾遍性意义的个案研究,也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借鉴,以促进当代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说创作新格局中的“知青作家”代吕智敏新时期以来,北京文坛上已经呈现出“五世同堂”的盛况。专以小说而论,前几代作家虽然还有的宝刀不老,笔力正健,但其作为一代的总体创作优势毕竟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涌现出的新生代作家虽然已显示出初生...  相似文献   

8.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9.
王源 《社科纵横》2005,20(2):174-175
甘肃作家的创作近几年在全国反响很大。但是他们在显示出自己优势的同时,其局限也日益显现,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地域性方面。“地域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西部作家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同时又局限了西部作家自身审美意识的突破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11.
孙苏 《学术交流》2004,(11):145-148
黑龙江作家作品中最宝贵的价值,是极具民间特点的文化底蕴和无处不在的民间情怀。这一点,可以从代表了黑龙江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阿成、迟子建、孙少山等人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保持永远的民间立场,可谓他们的精神之源,立身之本,创作之根。在他们的笔下,"民间"永远呈现着最原初的形态和最本质的意义,文学也因此真正实现了它所应有的最普遍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13.
在清初顺、康、雍三朝,通俗小说创作经历了由繁荣转入萧条的过程。前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它既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创作素材,又培育了众多的作家。作品题材的重点明显地向反映现实生活转移,小说创作也在整体上由改编过渡至独创阶段。在社会渐趋安定的后期,加强对意识形态控制的满清统治者严厉地禁毁小说,作家与作品都急剧减少,创作也被引入了脱离现实、按公式拼凑情节的歧途。然而在这时,克服危机的力量也正在慢慢积聚,一些作家与理论家的艰苦探索与经验总结,终于又使小说创作在乾隆朝出现了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破灭型”作家这一概念是平野谦、中村光夫、伊藤整等人在研究日本近代“私小说”作家时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在现实生活贫困不堪 ,在文学创作中缺乏成就 ,终身饱受煎熬却立志献身文学艺术的作家。具体代表人物有明治时代的近松秋江、大正时期的葛西善藏和昭和初期的太宰治、木尾井基次郎等。而克服了这种双重危机 ,描写自己逐渐由危机转向一种精神上的安定、内心平衡的作品和作家 ,称为“调和型”。  由于“私小说”一词概念的模糊性 ,使许多我们看来并非属于“私小说”风格的近代作家也被纳入其中 ,例如有川上眉山、北村透谷、有岛武郎、…  相似文献   

15.
陈绪石 《学术交流》2004,(7):128-131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的生态意识是东北独特自然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现代进程导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凸显。梁晓声、邓刚、张抗抗、迟子建等人的创作,体现了生态意识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直至有鲜明生态主导意识的演进过程。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不仅与20世纪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相一致,更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浪漫主义思潮在新时期之初一度回归,基本的创作队伍是情感型的知青小说家。但不久,这些作家纷纷转向,由他们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像一颗闪光的流星划过长空,留下了短暂的美丽。其特点一是回归自然,二是追求神秘,三是寻找精神家园,四是超越自我。知青浪漫小说的出现是以彻底否定极“左”路线、恢复人的尊严为前导的。它是新时期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思潮在文学方面的反映,又成了新时期个人自由空间扩大的象征。它与五四浪漫主义思潮遥相呼应,又加强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增加了历史和心理的沉重感,融入了化苦为乐的宗教感情。但它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既是回归,同时又是泛化,到80年代中期,这一思潮循着向内转的趋势汇入了现代主义的潮流。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在四面来风、八方撞击之中迅速而急剧地显示出变革的雄威。文学的总体发展趋向,决定了它运动不息的生态,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这变革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的轨迹,即对于当代意识的捕捉。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作家内在精神结构的重构,使得挣脱旧有的封闭模式的束缚成为一种必然,传统的小说规范也因而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探讨新时期小说家们重构的内在精神构架,寻觅他们捕捉当代意识的轨迹,便成为研究新时期小说观念变革的重要环节。新时期小说家内在精神的重构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广博的,包括反叛精神、多元化观念、科学性追求、矛盾心态、超越意识以及竞争、创造、主体等多种组合形态,但究其基点,则归结于内在精神在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变化与重构。本文拟从全方位意识的跃动、象征意识的摄入、寻根意识的自觉、主体意识的强化等四个侧面描述与探讨新时期小说家内在精神结构的变化,以求考察新时期小说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一新时期文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作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许多作家,尤其是小说家在走向艺术的自觉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他们把文学从工具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文学成为人学。小说家的艺术触觉更加深入到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去,一层层地揭开人物的心理。文学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主导趋势。文学的“向内转”,引起了小说整个艺术格局的变化,使小说的艺术面貌焕然一新。在内容上,作家对社会和人生这个大系统的各  相似文献   

20.
李红梅 《学术交流》2005,(8):172-176
伍尔夫是一位现代小说艺术的自觉实验者,女性化书写是其艺术实验的一个自觉追求。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小说的艺术规范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通过内隐叙述者、女性的意识化展示和话语的诗化等策略,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权主义作家对性别书写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与此同时,其独具特色的现代叙述艺术也使她的创作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个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