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发现为代表的云南青铜文化是一种与中原青铜文化有某种相似的底色,但它又是一种与商周青铜文化很不相同的一种青铜文化。由于我国云南地区的地缘关系的特点,云南青铜文化不仅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族史的学者所关注,也为国内外研究东南亚古史和太平洋交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史前时期在云南存在过的青铜文化及其所显示的青铜文明进行思考,通过青铜文化中所表现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女性在环境、生计、物质文化创造、贸易、宗教祭祀、乐舞娱乐等方面作用的揭示,展现由云南女性先民所创造的女性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云南青铜器     
公元前六,七世纪约春秋中晚期的时候,云南已存在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青铜文化。到公元前二世纪末,即汉武帝时,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到最高阶段。云南青铜器早在解放前即有出土,但大量发现是解放以后的事。在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生产工具、武器、乐器、生活用具和宗教用物.  相似文献   

4.
在昆明市博物馆内,陈列着我省出土的铜鼓,它们是云南青铜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西南青铜文化中,呈柳叶形剑身的青铜剑是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兵器,迄今在中国西南古蜀文明区发现的柳叶形青铜剑,年代既早,数量亦多,分布也很集中.商代晚期,柳叶形青铜剑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商周之际和西周时代向北发展到陕西南部,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陆续而且呈连续性地向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及四川西南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夷地区辐射.柳叶形青铜剑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这种剑型由西亚、中亚,从伊朗通过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地带进入南亚印度地区,再从印度地区辗转传入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6.
雷兴山  王洋  冉宏林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24-139+205-207
器用现象是上古中国青铜礼制的本质体现。三星堆文化器用现象可见“同形”“列器”“三件套”三种,这是该文化青铜礼制形态的基本特征。三星堆文化中“夏器”器用可能多遵循了“夏(列)器夏礼”,“夏器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与绽放,是中原地区礼失而求诸野的又一例证。同形现象是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三星堆文化中的同形现象是“同形商礼”的体现,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青铜礼制同频共振。三件套现象是三星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是“蜀礼”的根本体现。三星堆青铜礼制形态与特质的揭示,首次从礼制角度表明了古蜀文明是上古中国大地上多种文明融合之产物,进一步证明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为中印半岛的基部。纵贯中印半岛的大川巨流多由云贵高原南下,滇西横断山脉的河谷地带自古以来就成为亚洲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考古材料证明,云南古代文化和东南亚有较多联系,其中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和越南东山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王准 《学术探索》2023,(1):121-129
滇人赵鹤清于民国四年(1915)撰《滇南名胜图》一书,择取云南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编次,图文并茂展示云南各地山川景色、文物古迹,云南名胜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蕴在书中得以完美融合。作为乡土志,《滇南名胜图》集文学、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之优长,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相呼应。集中体现了云南近代有识之士在充分总结、提炼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吸取外来先进文明成果,为实现地方文化现代化所作的实践。既体现出清末民初云南地方志编纂的现代化转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新旧文化交替,堪称中国西南地区近代乡土志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9.
《学术探索》2014,(1):F0002-F0002,F0003
正蒋志龙蒋志龙,男,1966年1月出生,四川安岳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现为云南省文物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国际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会员,国际东亚考古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云南与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的研究,尤其是石寨山文化的研究和云南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动因的研究。以《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相似文献   

10.
杜忠锋 《学术探索》2015,(4):124-129
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多民族文化正经受着互联网的洗礼,在此语境中,本研究试图探讨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接触的现状,进而探究这种触网行为对其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受经济与地理条件的制约,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接触网络的态度与行为呈现较大差异性。而且,由互联网终端(电脑与手机)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影响着他们对自身文化的感知,并对其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一定的解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玲  罗锋 《学术探索》2011,(4):89-93
从辛亥“重九起义”到反袁护国战争,二者把云南从一个中国政治地理的边缘省份推向了历史前沿,引领时代风骚。这至少从地缘政治上来看是与云南在当时国内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与云南自中法战争后特殊的社会变化,以及云南在应对这些变化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铜鼓是亚洲东南部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自奥地利学者黑格尔以后,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进行了多年,但目前在不少问题,包括在铜鼓起源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和未解之处。云南早期铜鼓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历史的联系,理由是:由于古代气候的变迁,造成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较大规模的南迁,游牧文化对于云南早期铜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古代滇人留下的光辉灿烂、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并非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是越人或氐羌民族先民创造的,而是以云南古代濮人(即莫-孟人)为主,并有较多氐羌和部分百越族系参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和谐的特点.本文认为原因有三文化、民族和地理的原因;要维护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发展,必须尊重文化个性,实行文化共享与共责,调和文化冲突,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相似文献   

15.
赵士禛 《人文杂志》2004,(2):162-165
秦陵铜车马是青铜文化和车马文化的杰出体现.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秦铜车马是青铜器发展和青铜文化积累的必然结果,是青铜文化的集大成者;秦陵铜车马的产生是车马文化积累和车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车的产生发展及车马文化的演变角度考察,秦陵铜车马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秦陵铜车马的产生与秦代卤簿制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曾先后发生过由青铜、冶铁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革。青铜革命孕育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推动了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迈进;冶铁革命则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哺育了以战国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本文不准备讨论青铜、冶铁革命的兴衰细节,而旨在揭示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一般联系。一、青铜冶炼引起的革命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距今约五千年,1975年发现于甘肃东乡县的仰韶文化马家窖类型遗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广袤的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以青铜短剑为重要代表的青铜文化。由于它出土数量较多,分布地域较广,流行时间较长,又同时存在于几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之中,所以,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逐渐成为考古学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青铜短剑的分布、类别及其相关遗存的研究入手,结合文献记载,窥探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本文所叙及的地域范畴,仅限于我国北方、东北地区。时间范畴即从青铜短剑出现的商周时期开始,到其基本消失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为止。  相似文献   

18.
段渝 《江汉论坛》2007,(12):126-127
张正明先生在长江文化和楚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这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然则张先生对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也有着精深的研究.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制品群的重大考古新发现震撼了学术界,其中大量的青铜人物、动物雕像以及金杖、金面罩等珍贵文物,为国内考古界所未见,更为历代文献所未载,这就使学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批文物的文化因素的由来.我于1989年3月写成一篇题为《古代中国西南的世界文明--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的论文,是提交当年11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年会的参会论文.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中蕴涵的和谐文化,直接建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多样性促进创造性和多样性促进稳定性,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对构建和谐云南具有积极作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推动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陈德金  李旭 《学术探索》2001,3(6):71-74
本文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先进文化理论三方面论证了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