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代正始文坛上的代表作家,所以清人宋长白说:“建安七子之后,断推阮公第一.”阮籍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另外《艺文类聚》二六有他的二首四言《咏怀》诗(《全三国诗》辑为三首),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与五言相比,因此我们讨论《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只是就五言而论.我认为阮籍的诗歌创作,原来并不都叫《咏怀》,而是各有其题.《晋书》本传就说过他“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但是臧荣绪作《晋书》,已说他“作五言诗《咏怀》八十余篇”,可见此时阮籍的诗作已统称《咏怀》了.大约在阮籍生前,为了避祸,已把原来的题目如《豪杰诗》者一概删去,而以《咏怀》统一之.没有了题目,诗里所咏的事实就更难以指认,欲因其对时事的可否而致之罪者如钟会之流就更难以下手了.吴汝纶说:“要其中八十一章,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平生所为诗,题之为《咏怀》耳.”吴氏虽是推测之词,但却是合理之说.  相似文献   

2.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两首写到了“佳人”,但历来论者对其意蕴众说纷纭,且少有人触及这两首诗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阮籍《咏怀诗》十九中的“佳人”和《咏怀诗》八十中的“佳人”,在内在意蕴上是一致的,是阮籍根据魏晋人特有的审美标准构建出来的理想人物。她融和了庄、屈精神,体现了个人仪态形貌之美与内在才能、气质、人格之美的统一,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是,《咏怀诗》十九写的是这种理想的构建,《咏怀诗》八十写的是这种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3.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咏怀诗》“归趣难求”,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难解之谜 ,研究者往往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思潮来探求这个“谜底”。而本文则从《咏怀诗》文本出发 ,结合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 ,分析《咏怀诗》意象世界的内容种类和意象组接方式 ,并指出阮籍诗歌意象世界的独特审美特征——隐秀之美。本文认为 ,丰富奇幻 ,多姿多彩的意象世界是《咏怀诗》“百代之下 ,难以情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5.
阮籍的《咏怀》诗主要表达了两个主题:一是变幻莫测的时事所激起的盛衰之叹,二是身处乱世而悟出的人生哲学。庾信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大的祸乱,由南入北,饱受了逃亡与羁旅之苦。相似的人生处境,使得阮诗成为庾信取法的对象。文章分析了庾信《拟咏怀》对阮籍《咏怀》诗"荣衰""生死"两个主题的接受,及《拟咏怀》中"乡关之思"对阮籍《咏怀》诗主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渠晓云 《南都学坛》2003,23(4):58-62
历来对阮籍《咏怀》许多从时事政治的角度来诠释,甚至几乎每首诗都要与魏晋间的史实一一比附。根据社会背景来分析诗歌这无疑是诠释诗歌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诗歌都是现实政治,尤其是时事的直接反映。从阮籍的整体心态入手,将《咏怀》诗分别从忧思与伤心、徘徊与将何见、孤独三方面来诠释,可以看出:忧伤氛围始终贯穿《咏怀》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是《咏怀》诗的诗旨,这反映了阮籍痛苦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论阮籍思想及其与《咏怀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阮籍思想的评论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认为,阮籍毁坏礼教;第二种认为,其内心崇奉礼教,儒家思想才是他的“本志”;第三种认为,阮籍的思想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文章作者认为这三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也各有不足.作者通过考察阮籍的玄学论文,认为其思想是阮籍在无法实现理想的状况下,企图泯灭是非来寻求内心平衡的矛盾体.这种矛盾在阮籍《咏怀诗》中得到体现,并成为《咏怀诗》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侃《咏怀诗补注》突破以史证诗这一传统注释方法,立足于诗句本身阐发诗意,纠正了前人的不少牵强附会,为阮籍《咏怀》诗的注释开辟了一条新路。黄先生对诗歌比兴的见解值得注释者重视。但是,完全抛弃史实,忽略《咏怀》诗以古典言时事的特点,也使得他对《咏怀》诗一些篇章的解释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9.
《求阙斋读书录》注解了阮籍82首《咏怀诗》中的52首。曾氏对阮诗的解读以章句为本,重视对诗中意象的分析,重在其讥刺寄托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学者多把《咏怀诗》诗歌语言难以索解,充满张力的生成原因归结为阮籍“身仕乱朝”等外部因素。阮籍独特的内倾性格及自觉的审美追求等个体原因,对于《咏怀诗》诗歌语言张力的生成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曲折隐晦的语言表达正是阮籍内倾性格的自然流露,注重语言的朦胧含蓄美正是阮籍有意识的审美追求。即使阮籍不“身仕乱朝”,他也可能会写出旨意遥深充满张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在古老中国的诗坛上留下了一个痛苦灵魂的呻吟,这就是阮辂的《咏怀》诗.它以其深重的忧患意识感动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灵;又以其“遥深”、含蓄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对它的探究。颜延年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发兹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咏怀诗》李善注引)钟蝾说它“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沈德潜也说:“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俶诡不羁,令读者莫求归趣。”(《说诗晬语》)虽然他们对《咏怀》诗的“归趣”表现出理解上的无能为力,但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不无启发.他们看到了阮籍《咏怀》诗“忧生”“哀怨”的忧患意识和这种忧患意识所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2.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作,后人研究李白,很少不提到《古风》的。历代学者一致指出它是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继承,但对《古风》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对《古风》备极推崇,如刘克庄说:“太自《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唐宋诗醇》说:“白古风凡五十九首……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陈廷焯说:“李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白雨斋词话》)。这  相似文献   

13.
《咏怀诗》的研究者和诠释者,多把其充满张力,难以索解的特点归结于当时的社会原因。而笔者通过文本的阅读和分析,逐渐认识到,是阮籍那种音逸调远的文学语言,使《咏怀诗》获得了空前的张力。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在阮籍的《咏怀诗》中,词语的联想意义使其获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咏怀诗》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14.
阮籍及其《咏怀》诗对陶渊明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可作为阮籍《咏怀》诗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刘荣琴 《南都学坛》2003,23(5):119-119
<正> 阮籍生活在一个“时俗昏乱,宝沉幽夜”的年代里,无论是思想还是诗文创作,都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就注定思想深处崇尚理想而内心世界又极为敏感的阮籍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时代痛苦。流传后世的82首《咏怀诗》尽管非他一时一地所作,但都是以当时社会现实为对象,是诗人爱与恨、寂寞与痛苦的咏叹,充分反映了动荡的社会和艰难的生存环境对诗人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16.
阮籍诗里的象与《易经》卦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以《咏怀诗》著称,也对易经很有研究,著有《通易论》。他的诗“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笔者以为有些隐避之处,如果能与易象相参,不难解出疑义。因为“差次老庄,而参爻象”,是魏晋名士的游戏规则,而一个时代的思想主流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也必然会对他们的文艺创作有相当的影响。玄学思想对六朝山水、隐逸,田园诗的兴起起过很大的作用。颜延之甚至提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本文即试图用阮籍的周易思想、玄学思想来探讨两首《咏怀诗》。  相似文献   

17.
曹魏正始八年至九年间阮籍为尚书郎 ,很快称病辞去。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不难看出辞职的原因是他看出了其时的尚书何晏等人业已十分腐朽 ,以录尚书事、大将军曹爽为首的集团虽然重权在握 ,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从《咏怀诗》看去 ,阮籍最看不惯他们荒淫腐朽的生活作风 ,担心他们的前途 ,也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他本人不得已而走向隐逸 ,尽管他一向是希望有所作为的。《咏怀诗》可以解释阮籍何以辞去尚书郎一职 ,也预示了他未来将重新出山  相似文献   

18.
学界多以阮籍《咏怀》之十二为中国古代第一首抒写同性恋的诗歌,但阮籍此诗另有寄托,其用心根本不在龙阳之好。晋人张翰《周小史》才是诗史上歌咏该题材的首创。这首诗与盛行于梁陈之时的宫体诗有很深的渊源,其娈童题材及女性化描写对宫体诗中同类作品具有范式意义,折射出中国古代男性文人独特的性文化心理和男权话语的本质;而它对人的物化玩赏心态及铺陈描写方式也成为宫体诗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阮籍的《咏怀诗》和《诗经》、《楚辞》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咏怀诗》继承了《诗经》、《楚辞》的讽刺精神,发展了《楚辞》的象征艺术,同时也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0.
阮籍的咏怀诗很有特点。自从钟嵘《诗品》说它“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以后,历来叹惜其难以理解者多矣。的确,阮籍生当社会险恶的魏晋迭代之际,为了避祸,其诗往往写得朦胧;加上他既是文学家又是玄学家,喜欢穷理尽性,因而玄学思辩性便成为阮诗的根本特点。我认为,从此入手,也许不失为理解“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的一种方法,因此,即拟就阮籍咏怀诗的思辩性略陈管见,以就教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